《白日尽头》简介:
▲ 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作品(2016)
▲ 汉斯·法拉达奖(2014)、《独立报》外国小说奖(2015)、欧洲文学奖(2015) 获奖作品
.
☄️ 一个女人的史诗,同时也是一个充满黑暗秘密的国家的寓言:“人的一生中还有多少凶险的前线?要挺过所有战斗而不倒下实在太辛苦了。”
☄️ 经历了三个帝国、两场世界大战、五次死亡、四次重启人生,在人生的尽头她意识到:活着不过是让两股势力在她这里相互较量,并且让恶劣的最终落败。“当生命所有的库存都用完,那坚不可摧的储备显现出来。”——《白日尽头》
.
🌟 内容简介:
她是摇篮里窒息而死的女婴;她在战后凋敝的维也纳度过困顿的少女时代;她在政治上觉醒,投身运动,又在肃反中失去一切;她回到东德,成为人民作家,在掌握话语权的巅峰猝然离世;她活到九十高龄,失去了记忆,而养老院之外已是另一个国家……经历了三个帝国、两次大战、五次死亡,从世纪之交的加利西亚犹太小镇,到“一战”后的维也纳、斯大林时期的莫斯科,再到重新统一的柏林,有的她被热爱,有的她被背叛,有的她淡入历史,被人忘却。
全书五卷,每一卷都以她的死亡结束,其后每一卷又重新想象假如她活了下来,可能拥有怎样的人生:一个婴儿小小的坟茔,本可以和阿尔卑斯山一样大。在看似不可避免的历史动能中,所有这些“假如”的总和意味着什么?一切终将逝去,句子被烧成了灰,足迹会消失,最后剩下来的是一个生命坚不可摧的铁的印记。
.
🌟 评论推荐:
“无论从哪方面看,《白日尽头》这部非凡的小说都是近年欧洲文坛的重要作品……在埃彭贝克的作品中,宏大的主题与抽离的文风、世界历史与日常生活、全球性与地域性交织纠缠,这种特质在《白日尽头》中达到了顶峰,并以最自然和有说服力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丹尼尔·门德尔松(著名文学评论家,《与父亲的奥德赛》作者)
“这一代最杰出、最重要的德语小说家……她使用平和的、质朴中带着诗意的散文,其平稳的节奏几乎不会透露驱使其前进的激情。这种古典的克制让人想起库切和奈保尔。”——詹姆斯·伍德(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机杼》作者)
“令人生畏的天才之作……一部非常德国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具有历史力量的堪称完美的欧洲小说。它像梦境一样轻盈,又如现实生活一般沉重。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遇到的每个德国人都问我同样的问题:你读过《白日尽头》吗?”——艾琳·贝特斯比,《爱尔兰时报》
“借由作品中的文字、故事和记忆,读者犹如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但又宏伟壮观的地形中陶醉而无畏地前进。”——米歇尔·菲尔盖特,《波士顿环球报》
“在世的最优秀、最激动人心的作家之一。”——米歇尔·法柏(著名小说家,《雨必将落下》作者)
《白日尽头》摘录:
她在摄氏零下 63 度再次遇到了他们。没有形体却身处在这样的极寒里是多么舒适。到了夜间,在这个比世界尽头还要遥远的地方,矿石会与矿渣分离, 一切没有意义的东西都要被焚烧,燃起熊熊大火, 比圣史蒂芬教堂还要高。斑斓绚丽的岩层像地平线 一样明亮,这一片光之喷泉,比她从前见过的任何东西都更美。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将矿渣燃烧殆尽是何其辉煌,它的美无与伦比。 白天,活着的人要采挖富含矿石的黏土,用翻斗车把它们运走,到了晚上就点燃大火。在这些火焰中,所有死者生前说过的所有句子被烧成灰烬。 出于恐惧、出于信念、出于愤怒、出于冷漠、出于爱而说出的句子。…… 也许有一天在这里,在这片荒原的中央也会有鲜花盛开,甚至开出郁金香来,也许有一天, 在摄氏零下 63 度也会有无数蝴蝶存在,就像今天这里没有任何蝴蝶一样真实。现在,她和其他所有死去的人一样,拥有世界上全部的时间来等待其他时间的到来。而那些还活着的人除了碰巧拥有一具身体,并没有其他时间可以支配,他们和死者一起, 在这漫漫长夜里能看到的唯一色彩,就是这些火焰。
《白日尽头》目录:
第一卷
间 奏
第二卷
间 奏
第三卷
间 奏
第四卷
间 奏
第五卷
致 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