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蒙特公园》简介:
《收获》2020夏季长篇专号首发,王春林、戴瑶琴、虹影、旧海棠推荐阅读
————————————————————————————————-
黑 孩的小说里总有一种近乎执拗的孩子气般的孤勇。每当她开始描述一个或者多个并不完美的主人公的时候,势必会引起一部分读者的厌烦与驳斥,但或许正是这种极力维持的不和谐的天真变成了一把手枪,将重重包裹的外衣片刻击碎,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失魂落魄。而端坐在房间内写作的黑孩,她做的无非只是格外坦诚地将这种天真剥落,并小心翼翼呈现到了你的面前。
——编辑推荐
————————————————————————————————-
☆以三棱镜为灵感起源的小说创作,镜中折射出的家庭、职场、自我之中潜藏着一万个被生活刺痛的瞬间。
她是在职场持续遭受冷暴力的员工、是对“谎言癖”丈夫大打出手的妻子、是想过将年幼儿子交给好友抚养而后从容赴死的懦弱母亲、也是无法找到自我存在价值体系的迷惘女人。小说构建了家庭、职场、自我的三重棱镜式的生存困境,展示不断与社会搏击的人格试炼。小说里记录着每一场在混沌和清醒之间的博弈与撕裂,在癫狂和克制之间的摇摆,而作者大胆用这种叛变式的文学表达来向世界呼救。
————————————————————————————————-
☆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每一个生命的诞生与腾飞,另辟蹊径而得女性写作新典范。
自然早已成为文学的一种隐喻符号。小说里“野生动物”这条故事线的主人公是一名叫贝尔的斑嘴鸭,它是今夏日本贝尔蒙特公园十八分之一的生命留存,生命给了贝尔一万种暴击,贝尔却不曾言弃,一次次用力活下来并自绝境中重新起飞。这种可贵的自然界试炼让作者找到了通往救赎的可能,并记录了下来,可以说这部小说是女性作家用特有的细腻视角将自然和文学做到了完美融合。
————————————————————————————————-
☆强调自我感受与情绪的日本“新感觉派”写作方式,道出日本生活的丰富细节与笨拙寻找之下的惨烈真相。
存在于日本小说家、中国翻译人士及各类旅游资料中的日本日常生活被作者以矛盾般丛林密立的语言描述出来,上一秒是光明,下一秒就身陷黑暗。丰富的日本生活的细节铺陈,文学入场的描述方式,既成为了这部小说不可剥离的故事背景,又探索了伪善社会之下微妙的人性恶意、缺陷、腐朽、出逃、温情,以及翩跹而飞的点滴光明。伊伯特评价电影《东京物语》的一段话,可以借用在这里:“角色是如此之平凡,以至于我们很快就认出了他们——有时候成为我们的一种镜像。它简述的是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天性、我们的缺陷以及我们对爱与意义的笨拙寻找。”
《贝尔蒙特公园》摘录:
十八岁的时候,爸爸在后院的仓库里自杀了。那时候还没有忧郁症这个病名,所以不知道爸爸其实是死于忧郁症。症状就是莫名其妙地想死。大概是遗传,我十九岁的时候也得了忧郁症。发病的时候,哪怕一点点儿的小事都会流泪,越哭越伤心,伤心透顶的时候觉得自己像茧,内里一片无限的黑暗,就想死,但总是没死。因为去贝尔蒙特公园走走的时候,会看到蓝的天、白的云、绿色的树叶、池塘里的金鱼和灿烂的阳光。我自己也说不明白,这时的我为什么会化茧成蝶,一下子飞出内里的那片黑暗。我总是觉得我身体里有另外的一个人,她与我的距离好像白天与黑夜的距离。而我知道,在这个地球上,白天与黑夜是同时存在的,打一个比喻,好像日本是白天的时候,美国却是黑夜。黑暗从我的感觉里退出之后,明快会覆盖我,然后黑暗会再一次地覆盖我。这种反复好像会永远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