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
★“1917年,在《塔朗窃贼》中,他通过叙事的网状结构,对谵语和梦幻记录的虚构进行了实验。在这方面,他显然先于超现实主义者。”(勒贝尔·萨巴蒂埃)
★“当我们——苏波、布勒东、艾吕雅和我——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他对我们来说是世界上的所有纯粹。我们的兄长,诗人的榜样。”(路易·阿拉贡)
★“我曾喜爱,至今仍然喜爱——对,充满了爱——对一切缀饰每天生命的东西进行大幅度剪裁而成的这些诗,这一飘浮在我们的行为和印象周围的感知和预示的光晕。”(安德烈·布勒东)
★“勒韦迪的许多诗,充满活力地发展,像是一次探寻,在滔滔不绝的事物间的一次前行,或者更确切地说,像是在意识和意识努力追赶的‘那个更真实的生命’之间一场注定要失败的奔跑。”(让-皮埃尔·里夏尔)
★“勒韦迪的诗如今以它的高度、它的幽默和它的严重性而存在着,因为它‘剥去心脏的皮’,平静地复述着人类的孤独。”(伊夫·梅兹埃)
– 内容简介 –
皮埃尔·勒韦迪的诗体小说《塔朗窃贼》(1917)诞生于一个事件:某天他去拜访住在巴黎的好友马克斯•雅各布,看到一个装满手稿的箱子,顿生好奇,但雅各布担心朋友会窃取他的写作灵感,便当着勒韦迪的面关上了箱子。这一关闭箱子的举动提示勒韦迪,他与文学之都巴黎的友谊是不可靠的——他后来与雅各布、布勒东等人不欢而散,并于1926年离开巴黎去索莱姆隐居,其诗作中始终萦绕着面对现实的尴尬与无力。同时,“关闭”也是勒韦迪极钟爱的一个词,它表明世界和他者的不可进入性。《塔朗窃贼》正是围绕现象世界的无基底性展开的,一切生活在白昼中的人与物都处于巨大的悬浮状态,随时可能坠落,相互之间有观看的窗户,但绝没有紧密维系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