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作者于二〇一七年至二〇一九年间所写的二十二篇随笔,内容涵盖童年求学时的经历和遇到的良师益友,对文学和写作的理解,自序或受邀写作的序言,关于沈从文的研究拾遗,以及其他文本研究(穆旦、余华和艾略特)。这些生活的纪念由无数个细小的场景组成,如同不起眼的沙粒,细腻而朴实,却蕴含着令人感动的瞬间。
◆在平常的经验中收集微不足道的沙粒,这本小书是时间的馈赠与生活的纪念
张新颖为这本随笔集取名《沙粒集》,沙粒是微不足道而又坚实之物。“不起眼的沙子,每一粒却自有硬度,自有形状、颜色,他们的构成携带着各自的经历。”“生命不断流逝,或许并不至于完全虚无,总有一些沙粒不肯消失于无形,不妨把它们当作时间的馈赠,生活的纪念。”这本小书收录了二〇一七年至二〇一九年间张新颖所写的全新随笔,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一个文学批评家张新颖,也能看到一个有情的作家张新颖。
◆“如果可能,我愿意是个随笔作家。过去这样想,现在也是。”
作为教书匠的张新颖在课堂上的口头禅是“下面我也不知道怎么讲了”,同时在心里提醒自己,下一次讲,可能会讲得多一点、好一点。作为写作者的张新颖认为,写作的意义在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不仅是语言文字上的不足,而且是生而为人的方方面面的不足,进而使写作者成为更好的自己。“随笔不是巨著,写随笔的好处是写完一篇,不久就可以再写一篇,也就是说,不断地有下一次。它给不断的写作者提供了不断的机会。”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学习、弥补、增强、扩大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张新颖的“诚”。
◆灵气和诗性的文字,在一种自我的张力中寻求收敛的情感表达
梵高的“痛苦感”,布罗茨基的“感受的巨大加速器”,钱锺书的“风的姿态”,沈从文的“没有群体或派别所要的思想”,穆旦的“丰富的现代敏感”,艾略特和几代中国人的文学的“故事”,还有张新颖自己的“平常的经验,平凡的呼吸”。他写童年和求学时的经历,写对文学和写作的理解,但并不沉溺于个人的感受,而是从个人的经验中走出来,就像他写传记和诗歌一样,充满内在的情感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