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简介:

朱刚从博士学位论文《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开始,就密切关注唐宋“古文运动”,陆续撰作了十余篇相关论文,在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获得了同道的好评。《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一书即是他多年来钻研“古文运动”的集中展示,他标举“士大夫文学”,敏锐地抓住了唐宋“古文运动”与之前、之后文学“运动”的不同,强调科举制度产生的士大夫精英构成的唐宋社会与文学的特殊性。论著对传统“古文运动”之说有所反思,拓宽了“古文运动”的研究视野。所着重阐明的“古文运动”与新儒学、贤良进卷、苏辙与“古文运动”的关系等命题,均有独到的见解。

——王水照《复旦宋代文学研究书系序》

《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摘录:

窃以为,鉴于宋人文化使命感的强烈与文化承传意识的浓厚,其各种文化活动的历史大致都呈现“作者作之,述者述之”的面貌,即都可分成“作”与“述”两个阶段,就文学领域而言,欧苏文、苏黄诗范式的形成,是“作”的阶段,其后便是“述”的阶段。就此而言,欧阳修古文乃是“作”的大端,而徽宗朝“元祐党人”后学的文学创作,已在“述”的阶段,吕本中政和三年帖就提出了“述”的宗旨,是宋代诗文创作从“作”的阶段转向“述”的阶段的历史现实在理论上的明确揭示。此帖只讲到诗文,若论及词史,则苏轼和秦观的词也分别为宋词的豪放、婉约二体奠定了基调,也当视为宋词的范式。一代文学范式的形成,也就是这一代文学总体特征的成熟,若以此为界,将宋代文学史科判为前、后两段,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如果一定要分作初、盛、中、晚四期,则欧公断无外于“盛”期之理,而被苏辙指责为“斯文久衰弊”的徽宗朝,至少不能全部纳入“盛”期。“盛”期的基本内容应是:欧苏文、苏黄诗、苏秦词,时间上约为仁、英、神、哲四朝,与徽宗朝的前半期,前后不到一百年。在此期间,宋人在政治上经历了“庆历新政”、“熙丰新法”与“元祐更化”,最后又出现了“国是”专断的局面,但军事上基本能保护边界的稳定,社会经济持续着繁荣局面,哲学上创建了“道学”,科学上留下了《梦溪笔谈》这样的巨著,史学上则完成了《新五代史》、《新唐书》、《资治通鉴》的编撰,文学上形成了欧苏文、苏黄诗、苏秦词范式,尽管有“新旧党争”以及与此相伴随的各种对立元素间的冲突,但总体上仍构成一个士大夫文化的盛世,这也正是中唐以来的科举士大夫文化运动全面地收获其硕果的时期。 文化“盛世”的一个突出的表现是,集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于一身的文化巨匠型的士大夫相继崛起于朝,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辙等,都曾身居高位而领袖时流,发挥其倡导之功,他们使北宋的庙堂几乎成为一个文坛和学界。自徽宗朝以后,宋朝的庙堂上...

《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目录:

第一章 “古文运动”与“文以载道”
第一节 “古文运动”覆议——研究史和问题点
第二节 关于“文以载道”
第二章 “古文运动”与“新儒学”的进展
第一节 中唐儒学所谓“尧舜之道”
第二节 北宋“性命之学”与“太学体”
第三节 “险怪”文风:“古文运动”的另一翼
第四节 “周程、欧苏之裂”与宋代士大夫文学
第三章 北宋士大夫文学的展开(上):思想心态
第一节 “神童”时代(上)——杨亿
第二节 “神童”时代(下)——晏殊
第三节 “日常化”的意义及其局限
——以欧阳修为中心
第四节 士大夫文化的两种模式
——读王安石《虔州学记》与苏轼《南安军学记》
第五节 面向公共“文坛”的写作
——北宋士大夫非集会的同题写作现象
第六节 从“先忧后乐”到“箪食瓢饮”
——北宋士大夫心态之转变
第七节 士大夫及其周边文人
——走向南宋
第四章 北宋士大夫文学的展开(下):贤良进卷
第一节 北宋贤良进卷考论
第二节 论二苏贤良进卷
第三节 论李清臣贤良进卷
第四节 论秦观贤良进卷
第五章 晚年苏辙与“古文运动”的终结
第一节 苏辙散文的基本风格与晚年变化
第二节 苏辙晚年事迹考辨
第三节 苏辙晚年散文与“元祐体”
第四节 吕本中政和三年帖的批评史意义
代结语 北宋文学与政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