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电影十讲》简介:
🌟如何高质量地谈论一部电影或小说?
🌟深度探讨70+部作品,文学巨作邂逅电影经典
🌟把作品放进历史中,看电影如何扮演时代精神的同谋者
🌟皮面软精装设计,尽显浪漫文艺美学
✤ ✤ ✤
伟大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带点俗气?
纳博科夫为什么欣赏不来陀思妥耶夫斯基?
鲁迅的《孔乙己》与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有什么相似处?
……
近年来,众多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热门影视进入大众视野,从纸页到银幕,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愈发紧密,“文字”与“图像”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出一个立体的艺术世界。
本书以极具思辨性的视角、通俗易懂的文笔,围绕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关系,解剖了大量中外文学、电影、艺术经典,从《诗经》到鲁迅、余华,从《哈姆雷特》到《变形记》,从贾樟柯、姜文到《罗生门》《盗梦空间》《布达佩斯大饭店》……探讨作品70+部,关涉作家、电影人、艺术家、哲学家50+位,深度解读文学作品,详细讲解电影知识。
为了在文学原著与电影改编间建立新的对话,作者以深厚的文本细读功夫,将作品放置于历史中,给予文化反思。30年代沈从文的《边城》是为了治疗历史对个人造成的病症;讲述60年代的《太阳照常升起》想对历史有所言说;90年代的《活着》和第五代导演,从追求启蒙走向启蒙的反面——以文学、历史为参照系观察电影,看电影如何扮演时代精神的同谋者。
这本书不是那种堆砌脚注的乏味学术著作,而是将文学解读、电影评鉴、哲学思考熔于一炉,为更好、更专业地欣赏文学与电影提供了一条路径。
“星空蓝”皮面软精装,深邃浪漫,手感细腻。打开它,抵达文学与电影的无限世界。
✤ ✤ ✤
本书是一部别开生面同时也能独当一面的学术著作。其以电影和文学的关系为主题,讨论的内容不仅入乎文学与电影之内,更是出乎两者之外,大有以十讲的形式涵盖“文学、电影及其他一切”的气势,读来令人十分过瘾。
——李欧梵(哈佛大学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文学与电影十讲》纵论文字和影像艺术的交互影响,以及其间的种种因缘。李思逸博士思考两者本体理念的异同,审美境界的对照,以及技术实践的得失,在在令读者惊艳。从《小城之春》到《太阳照常升起》,从《罗生门》到《天鹅绒》,本书介绍大量现代及当代电影与文学的实例,并且旁及其他艺术领域,论述精致翔实,行文深入浅出,极其值得推荐。
——王德威(哈佛大学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文学与电影十讲》目录:
推荐序 / 李欧梵
自序:在时间里相遇
第一讲 视觉想象力止步的地方,文字依然能继续
❖案例:《诗经》《庄子》《史记》《鹅笼书生》《霍乱时期的爱情》《变形记》《黄金三镖客》《教父》《月球旅行记》
第二讲 叙事性才是电影成为艺术的关键
❖案例:《透视法下的罗马遗迹》《鞭笞基督》《大使》《早春图》《雾海上的漫游者》《拾穗者》《印象·日出》《高脚果盘》《圣维克多山》《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雨果》、本雅明、苏珊·桑塔格、罗兰·巴特、卢米埃尔兄弟
第三讲 短的镜头像词语,长的镜头像句子
❖案例:《鸟人》《哈姆雷特》《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布达佩斯大饭店》《孔乙己》《昨日的世界》、巴赞、德勒兹、茨威格
第四讲 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欲望
❖案例:《竹林中》《罗生门》《狂人日记》《伤逝》《祝福》、芥川龙之介、黑泽明、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纳博科夫、海明威
第五讲 电影是一门时间的艺术
❖案例:《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游园惊梦》《让娜· 迪尔曼》《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福尔摩斯二世》《党同伐异》《战舰波将金号》、伍尔芙、爱森斯坦、库里肖夫、白先勇
第六讲 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得继续
❖案例:《天鹅绒》《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叶弥
第七讲 时代中挣扎的个体化身成了时代精神
❖案例:《芙蓉镇》《活着》《黄土地》《老井》《何为启蒙》《启蒙辩证法》《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康德、阿多诺、李泽厚、汪晖
第八讲 抒情是一剂药方,但是药三分毒
❖案例:《边城》《萧萧》《小城之春》《堂吉诃德》、沈从文、彼得斯
第九讲 烟酒茶糖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案例:《三峡好人》《世界》《摩登时代》、贾樟柯、马克思、齐泽克、布迪厄
第十讲 望远镜让你看到遥远的事物,却不是为了缩短你们的距离
❖案例:《安娜· 卡列尼娜》《小径分叉的花园》《盗梦空间》《雾中风景》《东京物语》《浪荡儿》《东方快车谋杀案》《火车怪客》《克莱采奏鸣曲》《爱在黎明破晓前》《平沪通车》《夜行列车》《黑客帝国》《日以作夜》、托尔斯泰、费里尼、小津安二郎、张爱玲、霍布斯、博尔赫斯、哥德尔、埃舍尔
后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