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尺度》简介:
◆ 编辑推荐
▷巫鸿美术史文集第七卷,串联学术历程中散落的明珠,透视学者思维发展成熟的脉络
▷收录2019—2021年论文与讲稿,涵盖绘画、雕塑、墓葬美术、宗教美术、摄影等方面,多篇文章为中文首次发表
·
熔六国兵器铸成的巨型十二金人立于咸阳宫前,象征一统天下;接近真人大小的陶墓俑组成庞大的地下军队,在镜像的地下帝国中穆然等待;实物一半尺度的铜车马精巧非凡,车头朝向西方,载着秦始皇缩小的灵魂去往昆仑仙境。
建造于同一时期的三种不同尺度的雕塑——巨型、真人大小和微型,首次呈现于一个互相指涉的体系中,综合了先秦中国及外部的不同雕塑传统,在形式、材质和空间位置上呈现出互补关系。由此,“尺度”在构思设计雕塑时起到了前所未见的作用,引导研究者去思索其背后的意图和历史原因。
◆ 内容简介
“巫鸿美术史文集”是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中国美术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编年汇集了巫鸿几乎所有古代中国美术史的论文和未发表讲稿,串联四十年学术历程中散落的明珠,透视学者思维发展成熟的脉络。
《思考尺度》是巫鸿美术史文集的第七卷,收录作者2019年至2021年的12篇论文与讲稿,内容涵盖绘画、雕塑、墓葬美术、宗教美术、摄影等方面,从尺度、空间、媒材、作品细读等角度展开对雕塑、山水画、莫高窟、肖像画等内容的探讨,见解独到且具有研究方法上的启发性。
《思考尺度》摘录:
20世纪的中国绘画史写作开始打破以山水为圭桌的文人传统。世纪初的“五四”运动对以董其昌和“四王“为代表的这一传统进行了 猛烈抨击,欧洲艺术的传播进而鼓励了对包括女性形象在内的人物画的兴趣。新编写的艺术史以专章或专书讨论了山水以外的画科,对考古材料的使用更有力地促进了这个趋势。”到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两个重要的因素进一步刺激了对传统人物画和女性题材绘画的研究,一是西方学界“新史学”(New History)和“新艺术史”(New Art History)的潮流,二是“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在人文和社会学科中的影响。“新史学”力图扩展历史观察的视野,一方面与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接轨以进行方法论的反思,一方面开发多种历史证据以提出新的问题和解释。潮流所及,在西方从事中国绘画史研究的一些学者迅速把眼光转向山水画之外的领域。一些重要的人物画和风俗画成为美国一流大学的博士论文题目,4第一部使用美术馆藏品讨论中国人物画的专著出现于1973年,25对“身体”“肖像”等问题的兴趣也不断上涨。6大约同时,女性题材绘画作为研究课题被提上日程,引起国内外艺术史家的重视。在大陆和台湾,进行这项研究的主要方式是建立仕女画的宏观叙事和介绍这一画科中的重要画家和作品。”在西方,作为新兴学术潮流的性别研究在中国绘画史领域中带动了两个趋向,一是发据历史上的女画家及其作品,二是对特定女性题材绘画进行深度探讨。这两种讨论有时出现于同一论文集中,使读者在了解女性题材绘画时也关注到女画家对自身形象的塑造。28两位在这个领域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是俄勒冈州立大学的教授梁庄爱伦(EllenJ。Laing,1934年一)和执教于加州伯克利大学的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一2014年)。
《思考尺度》目录:
87 重写“女性题材绘画”的历史
88 表现与自我表现——青楼绘画中的“我”与“ 她∕他”
89 中山王厝墓九鼎考辨——对“考古材料”与“考古证据”的反思
90 思考尺度——始皇帝的雕塑大业
91 “石窟研究”美术史方法论提案——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92 重返作品——绢本《平安春信图》的创作及其他
93 研究中国古代宗教美术的一些心得
94 创造山野——自然图像的诞生
95 唐代“挂画”和画幛的考古证据——兼谈挂轴的起源
96 唐墓中的“拟山水画”——兼谈绘画史与墓葬美术的综合研究
97 作为“ 我像”(I-Portrait)的题词影楼肖像——在20世纪初的中国呈现新的自我
98 摄影研究与艺术史——《摄影与东亚艺术》导论
本卷所收论文出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