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尔·金特》简介:
《培尔·金特》是挪威著名的文学家易卜生创作的一部最具文学内涵和哲学底蕴的作品,也是一部中庸、利己主义者的讽刺戏剧。译者是著名翻译家萧乾。本剧讲述了19世纪一名挪威人培尔·金特的一生。名家名作名译,书稿文笔流畅,充满幽默讽刺的同时又富于哲理,引人深思。作为世界戏剧史上的一个典型人物,后世对培尔·金特的解读不一,这也是经典作品的共性。
《培尔·金特》摘录:
译者前言 一 第一次在伦敦中心区一家剧院看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外面还响着警报。纳粹的轰炸机正在头上盘旋——说不准那是一九四几年的事了。剧院经理按照市政当局的规定,先把幕落下来,然后向观众宣布:凡愿暂避一下的,可以退场。当时剧场里动静不大,一方面是出于观众对纳粹的蔑视,同时也由于戏的确有吸引力。旅英七年,戏我没短看:歌剧、莎剧、话剧,甚至圣诞节为孩子们演的“哑剧”。然而没有一出戏曾那么整个地攫住我的心灵。那以后,我还在剑桥收听过两次此剧的广播。每次接连近几个钟头哪!然而我总是带着兴奋的心情,一气听到底。 从那以后,我有时就在思想里把这个剧本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比如1948年至1949年,像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我也在考虑思想改造问题。那时我就把《培尔·金特》同这个问题联系起来了,并且在我主编的《香港大公报·文艺》(1949年8月15日)上以整版篇幅写了篇《培尔·金特——.一部清算个人主义的诗剧》,其中有一段涉及我对此剧主题的理解: 在所有的戏里,易卜生都要我们忠于自我,殉道者般地坚持自我。在这部诗剧里,他却告诉我们说:“我是军队,里面排列着愿望、食欲和贪婪。我是海,里面浮着幻想、索取和期待。”他告诉我们:“要保持自我,就先得把自我毁灭了。”没有比这更不像易卜生的了!然而《培尔·金特》这个寓言讽刺剧所抨击的,自始至终是自我。 当时我对思想改造的理解,就是个人主义的克服,因而也就把《培尔·金特》这个诗剧理解为对个人主义的清算。这当然是很肤浅,很不全面的。 1978年为《世界文学》(内部发行)译完此剧第一及第五两幕后,在写前言时,我又把它同十年浩劫时期的风派人物联系起来了。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这部诗剧笔势纵放,内容着实庞杂;然而全剧还是有一个前后呼应、贯串始终的主题,即人妖之分。易卜生认为做个“人”,就应保持自己的真正面目,有信念,有原则,不投机取巧,不见风使舵;为了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