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疯狂》简介:

从隔绝、对抗到与疯狂共存:一部精神病学的艰难发展史

艺术、建筑与医学的跨界之作,多重视角呈现“精神病院”的演变历程

“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志健全”

◎编辑推荐(作品看点)

★从精神病院的演变史,看“疯狂”如何被定义与治疗。疯狂是身体的疾患、心智的错乱还是“灵魂之疾”?不同时代人们对精神疾病的不同认知,也体现在精神病院的发展历程中。18世纪的疯人院,是为了把“精神异常者”隔绝于社会之外;19世纪的收容所强调人道关怀与宗教慰藉,期望以此帮助“疯人”重拾理性;20世纪的精神病院,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疗法成为主流;21世纪的“后收容所”时代,各种疗法、药物带来巨大商机,却也成为精神疾病大爆发的时代。本书以英国伯利恒皇家医院为代表来梳理这段历史,该院的俗称“贝德莱姆”在英语中已成为“疯狂”的代名词。

★作为特殊建筑类型的“精神病院”,在不同时代的化身。精神病院是医疗实践的场域,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建筑,其设计、结构与功能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对精神疾病的态度和观念的变迁。书中以伯利恒医院为例描述了不同时代精神病院的建筑特点,并收录了多幅精神病院的建筑设计手稿。本书封面所采用的图片,即是“原发性精神错乱”患者弗朗兹·约瑟夫·克莱伯为雷根斯堡收容所所作的设计方案。

★600余幅珍贵图片,呈现关于疯狂的“全景视图”。书中收录了600余幅珍贵的照片、绘画、插图、手稿,综合了医生、病人、艺术家、社会评论家、改革家的不同视角。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不同时代的病人创作的艺术作品,构成一部由精神疾病串联起的独特艺术史。

◎内容简介

自人类诞生之时,疯狂就已成为全球每一种文明的一部分,而“精神疾病”的概念大约是从两百年前才开始深入人心的。在医疗史上的大多数领域,新知识会带来新疗法。然而,精神疾病治疗的历史似乎更具周期性,“放弃、改革、忘却、忽视和再一次改革”循环往复。从18世纪的疯人院,到19世纪的收容所,再到20世纪的精神病院,恐怖与暴行的阴影从未远离——鞭子、锁链、地牢、约束衣,放血、催吐、电击、脑叶切除、药物滥用……追溯精神病院的前世今生,似乎每一阶段都是在重蹈覆辙:富有同情心和乐观精神的人道主义改革先驱建立起的新机构,最终沦为残酷虐待的邪恶渊薮而遭到遗弃。

本书通过一个机构的故事来追踪精神疾病及其治疗的历史——英国的伯利恒皇家医院,俗称“贝德莱姆”,在英语中已成为“疯狂”的代名词。作者梳理了从18世纪到21世纪以伯利恒为代表的精神疾病治疗机构在建筑设计、治疗手段、管理体制、与外界关系等方面的演变。书中收录了600余幅图片,不仅包含珍贵文献和影像资料,还有不同时期病人创作的艺术作品,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认知,有力地展现出他们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非被污名化的符号,是怎样存在于世的。

◎图书推荐

《见证疯狂》讲述了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其中充满各种戏剧性的事件……书中包含的大量艺术作品得到了完美呈现。

——《纽约时报》书评副刊(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生动地讲述了过去三个世纪以来精神病患者的命运轨迹。杰伊先生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力图还原过去每个时代的收容所中的病人如何生存。书中还收录了许多由病人创作的艺术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些人对于囚徒生活的所思所想,以及深陷其中的情感与理智的混乱。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一部杰作……当你试图理解“精神疾病”这个令人颇为不安和困惑的问题时,本书提供了最为透彻明晰的阐述。

——《伦敦书评》(The London Review of Books)

无懈可击的研究……必读之书。

——《心理学家》杂志(The Psychologist)

《见证疯狂》摘录:

普林茨霍恩认为,他所收集的艺术品对教授精神病学很有帮助。他将精神病患者的创造力以及他们常常无法抑制的绘画冲动,视为进入他们封闭的内心世界的窗口。这是常规手段无法做到的事情,并且为治疗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因为艺术表达的内驱力有助于“将心理活动具象化,从而架起自我通向他人的桥梁。”艺术是一种通用语言,患者和医生可以试着通过这种语言进行交流。

《见证疯狂》目录:

◎目录
前 言
引 言
第一章 疯人院 18世纪
第二章 疯人收容所 19世纪
第三章 精神病院 20世纪
第四章 飞越“疯人院” 21世纪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