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罪与罚》简介:
【编辑推荐】
★艺术家与杀人犯和恐怖主义者是否彼此需要?艺术创造与暴力犯罪是否一体双生?
✔直击9·11事件,消费社会、大众媒体与爱国行为如何勾连?
✔炸弹客与艺术家互为镜像,颠覆经济与文化秩序?
✔从陀氏的《罪与罚》到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文学与电影中潜藏了怎样的越界欲望?
—————————————–
★切中要害的社会调查 X 细思极恐的深度揭秘 X 自由大胆的跨文化研究
—————————————–
★以尖锐的诘问打开潘多拉魔盒,如同飓风席卷世界。
—————————————–
★美国杰出学者文化研究力作首译中文,知名学者陆建德、知名作家小白联袂推荐。
—————————————–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完美呈现艺术与恐怖的阴郁诡谲。
=======================
【内容简介】
杀人犯、艺术家和恐怖主义者是否彼此需要?
本书探索了文学创造力与暴力,甚至与政治恐怖之间令人不安的紧密联系。作者从9·11事件谈起,论及作曲家斯托克豪森将世贸大厦遇袭称为伟大艺术这一事件,进一步揭示出,潜藏在许多浪漫主义文学幻想之下的欲望,是一种将要颠覆世界经济与文化秩序的力量。当然,这也是我们所谓的恐怖主义的欲望。作者提出,在作家和艺术家的力量逐渐消退之时,是罪犯和恐怖主义者继承了这种浪漫而又颇具毁灭性的传统。
作者在高雅和通俗艺术、虚构和真实罪案之间自由穿行,游刃有余,编织出一张冲动之网,网住人们不安的精神。
=======================
【名人推荐】
艺术的活力有赖于接连不断的“越界”,挑战陈规与传统的艺术家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路西法。作者以罪与罚为主题,揭示先锋文学艺术和电影如何重塑人的意识,颠覆“存在的统一性”(叶芝语)。这本书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陆建德(知名学者)
—————————————–
将艺术家对越界和颠覆的渴望,与真实世界令人恐惧的暴力行为并置,不仅仅是某种隐喻。话语本身即是行动,写作,以及其他诸种艺术创造,都是一次心智事件,在艺术想象与真实行动之间,存在着某种心理同构。本书试图由此重新考虑艺术之于世界的位置:对于他们制造的破坏,越界艺术家们天然具有豁免权吗?或者,艺术家是不是应该退回其边缘一隅,不要去妄想改变世界?
——小白(知名作家)
《艺术的罪与罚》摘录:
康拉德是否成功成为帝国主义种族歧视文化内部的破坏者?他是否写出了一种新的、对抗性的言论?或者,《黑暗的心》是否展示出了要做帝国秩序的发言人是多么艰难?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中,作为旁白者和甲板上马洛的倾听者的“康拉德”,以及马洛本人,似乎都在同等程度上被吸引、被震惊。在该书的最后一句话中,“康拉德”眼中的泰晤士河不是一条河,而是一条“水路”,一条帝国侵略之路,一条“光明”之路,永远通向欧洲之外——用《黑暗的心》的最后一句话来说,“通往无尽黑暗的中心”。 无论如何,正是没有引号的康拉德(非马洛的听众,非小说人物,而是写出这本小说的亚里士多德式的最终讲述者)那样的人使得以下阐释成为可能,而这一点“康拉德”和马洛都不可能做到一对文明的任何一份记录同时都是对野蛮的记录。没有引号的康拉德彻底的悲观情绪正体现在他给我们的结论中,即:所有的选择都无法避免地成为噩梦,所有地方都是黑暗的中心,野蛮必定存在于文明内部,非洲和大不列颠皆是如此。在开头的几页中,“康拉德”把伦敦描述成一个野蛮之城,一个在本质上阴暗的地方。换句话说,《黑暗的心》中所描述的帝国主义只是对人之为人的野蛮性——所有文化中自带的贪婪性——的文明表达。只要有人在,就会有秩序;只要有秩序在,就会有针对反抗秩序的人的暴力:这就是康拉德这本书的论点。文明与野蛮的对立是个伪命题——库尔茨即是两者的结合,是一个令人感到尴尬的证据;而约瑟夫·康拉德则失去了希望。 这也就是说:没有引号的康拉德告诉我们,实际上在帝国主义不知满足的血盆大口之外去思考和写作是不可能的——“不知满足”是因为它尊崇的价值是物质主义的——并且到了最后,不管他对现状如何不满,不管他有多么不愿意,他作为一个反物质主义的作家无法避免地会成为主流文化的传声筒,而非冒犯它的破坏者。康拉德和“康拉德”融合成了一个人物,就像马洛一样被他朋友和轮船主人(公司经理)邀...
《艺术的罪与罚》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归零地
第二章 文学恐怖主义者
第三章 孤独的野蛮人
第四章 越界
第五章 粗野汉子
第六章 故意成为孤儿的人们
第七章 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最后的疯傻(一个虚构故事)
结语
参考文献
引用文献
致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