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戀音樂的腦》简介:

有時一段旋律就能喚起許多回憶

有時一首歌就能為我們阻擋世界

為何音樂在我們心中占有如此獨特的地位?

我們都能說出自己喜愛的音樂風格與類型,但你真的知道為何自己喜歡的是這種,而不是那種音樂?

資深音樂人〔史提夫.汪達、死之華樂團製作人〕暨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列維廷結合音樂分析、心理學與神經科學,述說音樂如何令人迷戀,解譯人類最優美的神經衝動。

☆ 哈佛大學「新鮮人通識教育核心計畫」指定閱讀

☆ 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史丹佛大學等校課堂教材

音樂是最能貼近心靈、感染情緒的創作形式,也是我們唯一隨身攜帶、不時重新溫習的藝術作品。

我們都能輕易舉出喜愛的音樂家或音樂類型,卻難以解釋為何自己喜歡的是這些音樂,而非其他作品。彷彿在音符與和弦之間,還有某種我們能夠感知,卻無法言說的神祕。

作曲家荀白克曾說:「總有一天,心理學家將能解譯音樂語言。」如今預言的時代已然來臨。心理學家運用磁振造影與記憶理論,探究人類心智與大腦如何傾聽、感受音樂,以完形理論分析音樂家如何顛覆聽眾心理,創作令人驚豔的樂曲。但科學研究的意義不在於驅除一切神祕,而是重新創造、活絡神祕的面貌。當我們理解人類對音樂的迷戀的本質,也更能深入地認識自己。

《迷戀音樂的腦》摘录:

我們的感知系統受到精密調整,以偵測環境中的各種變化,因為任何變化都可能意味著危險將至。而我們的五感都十分細膩,視覺系統能夠分辨數百萬種顏色、可在極度黑暗中視物,對急遽變化最為敏感。視覺皮質有一整個區域(稱為MT區)專司動作偵測,視野內只要有物體移動,這個區域就會受到活化。每個人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昆蟲停在脖子上時。我們會下意識地揮拳打擊,這時觸覺系統注意到皮膚出現極度細微的壓力變化。此外,氣味的變化(例如當鄰居把蘋果派放在窗台上放涼,香味不斷傳來)會使我們留意並轉頭朝向氣味的來源。不過,造成最大驚嚇反應的往往是聲音,突然產生的噪音,可能會使我們從椅子上跳起來、轉頭察看、低下身子,或者掩住耳朵。...有條神經迴路不但牽涉到驚嚇後的反射動作,也與聽覺系統對環境變化的細微敏感度有關,此即習慣性迴路。假設你的冰箱會發出嗡嗡聲,隨著時間經過你會逐漸習慣,進而忽略那聲音,這就是習慣性。...但若聲音的強度或頻率發生變化,表示情況有變,就會提高警覺。

《迷戀音樂的腦》目录:

序言 我愛音樂,也愛科學──但為何要將兩者結合在一起?
第一章 什麼是音樂? 從音高到音色
第二章 跟著音樂打拍子 認識節奏、音量與和聲
第三章 簾幕之後 音樂與心智機器
第四章 預期 我們對李斯特和路達克里斯有何預期?
第五章 我們如何分類音樂 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第六章 音樂、情感及爬蟲類腦 偶然得見克里克
第七章 音樂家的條件 何謂音樂細胞
第八章 我們為何愛上某些音樂? My Favorite Things
第九章 音樂本能 演化排行榜第一名
附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