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建筑 走进建筑史》简介:

本书由十五篇专题论文组成,围绕中国的近现代化追求与建筑的关系、民族国家与建筑的个性化命运、中国当代建筑中的西方元素与当代社会文化、现代政治空间中的中国建筑、中国现代建筑的总体风格研究等五个主题展开论述。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西学东渐对建筑发展的影响是否是以往历史上中外交流的又一次重复?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古代和现代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为什么中国建筑长期发展缓慢,直到近代才有较大的进步?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近代建筑史对我们的借鉴意义何在?这些问题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位学者都会直接或间接地遇到,并要对之做出自己的解答。

《走进建筑 走进建筑史》摘录:

……“业余建筑”的名称本身也具有其批判性。它的批判有若干指向,但最初也最根本的是中国的“专业”建筑教育。王澍曾说:“我会认为可能整个我们当时学建筑的那种基本的方式就不对,这种不对是反映在它跟外面的真实的世界的关系非常的没用,他是一个对一些不太有意思的事情非常的自恋的那样一个体系。” “业余建筑”批判的另一个对象是建筑师职业“专业”却商业的运作。正如有些评论家已经注意到,“业余”的本意是“一个人因为兴趣而从事某项研究、行动或者行为,而不是因为物质利益和专业因素”。王澍自己对待职业的态度则是:“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文人……知识分子有立场,文人是有风骨的。什么叫做风骨,哪怕你给我摆一堆钱在面前,这个项目(如果)我认为你没有想过,(如何)面对社会,面对文化传统,(面对)各方面的问题,面对老百姓的生活,只是一个房地产的项目,我就直接拒绝。” 他们都试图引导观者重新发现历史,并将与过去的对话变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但不同于冯纪忠,王澍把这种追求和表现运用到了大型公共建筑甚至城市的设计,同时加入了更多的社会和人文关怀,这使他的设计具有更大和更广泛的现实意义。吴良镛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城市有机更新思想也蕴涵着对于城市空间历史延续性的思考,不过他强调的是城市的肌理的历史延续性,而王澍的杭州中山路改造将这种思想的实践进一步扩展到作为历史载体的建筑以及富有生机的居民生活。

《走进建筑 走进建筑史》目录:

自序
现代中国与现代建筑
从上海公共租界看中国近代建筑制度的形成
梁思成“建筑可译论”之前的中国实践
设计一座理想的中国风格的现代建筑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叙述与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辽宋风格设计再思
中山纪念堂
——一个现代中国的宣讲空间
文化观遭遇社会观
——梁刘史学分歧与20世纪中期中国两种建筑的冲突
中国文人建筑传统现代复兴与发展之路上的王澍
受想行识
从马王堆3号和1号墓看西汉初期墓葬设计的用尺问题
《儒林外史》与明清建筑文化
鲍希曼对中国近代建筑之影响试论
28岁的林徽因与世界的对话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评注
吴佩孚,吾佩服
北京的交通问题出自交通吗?
他山之石
雅典卫城山门朝向的历史演变及其意义
建筑中的创新
——从“三位最伟大的美国本土生建筑师”说起
关于勒柯布西耶住宅作品的建筑解读
富勒与设计科学
日本建筑观与思
后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