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的维也纳》简介:

该书不仅对早期现代主义在政治环境下的诸多方面做了精彩的探索,更体现出最具才干与雄心的巨匠研究思想史这门学科所用的方法,同时面对现代主义有关历史早已过时的轻蔑所指,对史学自身做出了有力维护。——David A. Hollinger,《史书俱乐部评论》

七个单独的专题,均可分别阅读……然而各专题构思之巧妙、结合之完备,如若依次读来,又会折服于本书的浑然一体以及有力论证。——Gordon A.Craig,《新共和》

一部有关现代思想史上重要一章的深刻著述。——H.R.Trevor-Roper,《纽约时报书评》头版

对社会历史学和政治历史学专家,以及关注艺术的人们,此书具有无可衡量的价值。——John Willett,《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在归纳汇总与学术研究上均属原创的著作,实在引人入胜。——《新闻周刊》

本书作者运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析论19世纪末维也纳的文学家、建筑师、画家、音乐家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经验,研究他们创作的诗歌、小说、建筑、画作、音乐中所透露的感伤与期望。作者发现,19世纪末的维也纳知识分子呈现出一种惊人的同构型,反映在政治上,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秩序;在文化上,则是反对资产阶级庸俗的文化。作者试图把握这些转变过程中所透露出的 “历史趋势”。

《世纪末的维也纳》摘录:

我们决不能因此认为,维也纳的资产阶级在吸纳审美文化的同时,也吸纳了贵族阶级即使在其没落之时也一直能维持的集体等级意识和功能意识。资产阶级,无论是作为纨绔子弟、艺术家,还是政治人物,都无法根除其自身的个人主义传统。随着其“潜逃”意识(霍夫曼斯塔尔语,意即逃离世界)的增强,资产阶级将借来的审美文化,内化为对自我和对个人独特性的培养。这一趋势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专注于自己的心灵生活。它提供了对艺术的钟爱和对心灵的关注之间的联系、这一点可以从人们热切阅读的报纸文艺栏(feuilleton)的文风当中看出来。 报纸文艺栏作家是一位花边文学艺术家,他致力于那些离散的细节和情节,十分迎合19世纪的人们对具体事物的嗜好。但他也试图将自己想象中的色彩赋予到材料上去。比起文章的内容来,记者和批评家明显更加注重对其个人经历、情感基调的主观感受。呈现一种感觉状态,成了进行判断的模式。因此,在报纸文艺栏作家的作品中,形容词淹没了名词,个人色彩几乎完全抹去了文章对象的轮廓。 在17岁时的一篇文章中,年轻的特奥多尔·赫茨尔(Theodor Herzl)指出了报纸文艺栏作家的一大主要倾向:自恋。他说,报纸文艺栏作家容易有这样一种危险,就是“爱上自己的精神,因而失去了对自身和他人的判断标准”。报纸文艺栏作家容易把对世界的客观分析,转换为对个人情感的主观培养。他们把世界看成一连串随意的情感刺激,而不是一个行动的场景。报纸文艺栏作家自己就是他专栏所面向的那一类文化人的典型:他们的特征就是自恋和内向,对外部现实被动地接受,最重要的是,对心灵状态极为敏感。这种资产阶级情感文化限制了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心态,精炼了他们的感受力,也制造了他们的问题。 现在,我们把文化和政治发展的各个分支结合起来看,它们在19世纪90年代融合在了一起。受过良好教育的资产阶级试图融入先前已经存在的贵族优雅文化,他们借用了审美和感官上的敏感性,...

《世纪末的维也纳》目录:

致谢
导言
第一章 政治与心理:
施尼茨勒和霍夫曼斯塔尔
第二章 环城大道与其批评者,以及城市现代主义的诞生
第三章 新基调中的政治:
奥地利三重奏
第四章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的政治与弑父
第五章 古斯塔夫·克利姆特:
绘画与自由主义自我的危机
第六章 花园的转型
第七章 花园里的爆炸:
柯柯什卡与勋伯格
附录一 重要名词术语对照表
附录二 插图目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