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与建筑物》简介:

这是一本历史理论著作,也是迄今为止最重要、使用范围最广的研究现代建筑种语言和建筑关系的专著。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主题和历史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层面上梳理了建筑中语言的意义、作用和演变;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形成现代主义建筑话语的一些重要语汇,追溯了它们的起源以及历史演变过程。

《词语与建筑物》摘录:

是什么让“形式”成为如此容易使用而且多变的概念,以致于方便服务于20世纪建筑的各种目的?部分解释存在于西方哲学的漫长历史里,形式在其中作为广泛哲学难题的解决手段。在形式被恰当用在建筑之前,值得对它的哲学用法作一番考察,既为了找出它备受青睐的若干原因,又能在形式的多样源头中揭示出现代建筑潮流中对它的误解来源。 “形式”概念在古代的主要始作俑者为柏拉图。对他来说,“形式”提供了一些复杂问题的解答,这些问题包括:物质的本质,物理变化的过程,对物体的感知,等等[1]。毕达哥拉斯之前的理论认为,所有物体本质上都可被描述为数字或数比。柏拉图反对这个观点,提出是几何形体构成了这个世界的物质。柏拉图在《蒂迈欧篇》的对话中发展了这个观点。他首先区分了“恒常之物”(that which always is and never becomes)与“流变之物”(that which is always becoming but never is):前者“经由理性思辨可被人理解,它永远不变”;后者是感官的对象。恒常且仅为思维所明之物即为“形式”,对立于感官所察之物。这个区分对柏拉图的思考很基本,在他的哲学里重复出现。比如在《理想国》里:“所有具体之物均为视觉而非知性的对象,然而形式为知性而非视觉之对象。”柏拉图认为,制作者在制作任何物件时都会遵循“形式”,而非已存在之物。在《克拉底鲁篇》对话里,他举了一个木匠制作梭子的例子:“假如梭子在制作过程中毁坏了,那木匠再做一个会跟原来的一样吗?还是说,木匠遵照的是形式来制作另一个梭子?”柏拉图的答案当然是后者。他接着说:“那不就是真正的或是理想的梭子吗?”据此,很明显柏拉图关心的是,形式总是高于仿照它而成的物体。 [1] 参看卡尔·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1963)中的“哲学难题的本质”,pp.66-96

《词语与建筑物》目录:

总序
学术架构
译注说明
致谢
前言
第一部分
绪论
第1章 现代主义的语言
第2章 语言和图
第3章 论差异:男性化的与女性化的
第4章 语言隐喻
第5章 “空间力学”——科学隐喻
第6章 “是死是活”——描述“社会”
第二部分
特征(Character)
文脉(Context)
设计(Design)
灵活性(Flexibility)
形式(Form)
形式的(Formal)
功能(Function)
历史(History)
记忆(Memory)
自然(Nature)
秩序(Order)
简约(Simple)
空间(Space)
结构(Structure)
透明性(Transparency)
真实(Truth)
类型(Type)
用户(User)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