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日本》简介:

近现代日本建筑中,流淌着“日本的国家意识”。从世博到奥运,从天皇系谱到民众关照,每个日本象征性建筑的背后,都是有关“日本特质”的争论。奥运场馆、国会议事堂、皇居等备受瞩目的国家项目,规划建造时都会回望关照伊势神宫、桂离宫等传统建筑,这体现的恰恰是民族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生相克的纠缠。

建筑中的“日本性”是怎样一步步建构并不断转变的?

穿梭于一个个建筑大师与一次次理论浪潮中,在西方现代性与地域传统互动碰撞的图景里,找到日本建筑被世界认可的答案。

本书不是简单地按历史顺序梳理具体事件以还原客观的“建筑史”,而是一场对“什么是日本建筑”的深度考问。

***

【编辑推荐】

1、高密度知识+大视野书写,一部价值含量极高的深度著作

什么建筑能代表日本?

为何日本建筑家的作品能够征服世界?

建筑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如何凸显国家性与民族性?

本书瞄准日本上百处象征性建筑,深度剖析战后日本建筑特质,探讨建筑与民族、国家的紧密关系。

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或梳理日本建筑物,而是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将叙述时间锁定在“战后”,将讨论重点放在“传统”与“现代”在建筑领域的呈现上。可以说,本书以建筑为切片,联结民族传统旨趣与西方现代性,从中一窥日本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

中国建筑同样纠缠于“西方现代性”与“地域传统”之中,本书同样对此有所回应,可为读者提供极具启发的参考意义。

2、上百处著名建筑插图+无数建筑大师,一卷内涵丰富的日本建筑地图

伊势神宫、桂离宫、日光东照宫、出云大社、国立代代木竞技场、广岛和平纪念馆、太阳之塔、原爆堂……

岸田日出刀、丹下健三、坂仓准三、冈本太郎、白井晟一、黑川纪章……

本书从轰动日本的重大历史事件——奥运会场馆建设谈起,围绕日本近现代建筑的“日本性”,以“传统”和“现代”为轴,深入肌理地剖析了日本上百处著名建筑。

这些建筑,连同纷纷登场的多位日本建筑大师,以及伴随而来的一次次建筑界理论思潮,都被作者用“日本性”串联起来,顺着这条线索阅读,如徐徐展开长卷,读者将逐渐体会到建筑背后的日本精髓。

3、小书不“小”,一趟全方位、有深度的日本建筑之旅

本书采用32开小开本,轻便小巧易携带;精选优质内文纸,阅读手感舒适。

全书共10个章节,每章都是一个独特视角,从奥运会体育场、世博会场馆,到皇居、国会议事堂,大到国家项目建设,小到屋顶上的一砖一瓦,既有经纬纵横历史,又有切入核心的观点,更兼有丰富的文化解读,帮助读者在纵览日本建筑之际,获得专业的、深度的、高价值的阅读体验。

无论你是日本爱好者,还是建筑爱好者,抑或只是想要寻找干货满满没有水分的日本建筑相关知识,这本书都将是一部令你视野大开的杰作。

《建筑日本》摘录:

高中时期的黑川在东海学园邂逅了佛教思想。“共生”词也是他从学校校长的教导中悟出的说法。有趣的是,如果说岸田日出刀与陶特等人在战前将神道与简洁的现代主义设计关联,那么黑川则是在战后受佛教思想影响,开拓了后现代主义的道路。 黑川在著作《街道的建筑:走向灰空间》(1983年)中谈道:“东洋的城市没有广场,西欧的城市没有道路。”这是与欧洲的二元论相悖的、通过共存的哲学追求多元论的解说。东洋的城市中,建筑在道路一侧拥有开放的空间,生活行为向着街道延伸,交通与生活形成共存。也就是说 建筑与城市作为同质的事物融为一体。另一方面,欧洲的城市空间中,建筑在道路一侧是封闭的形态。该书的后记中还有着这样的记述:“我喜欢在下町中行走。…将道路这种原本属于外部的空间,当作建筑空间一一内部的空间一重新认识,从而使街道(窄巷)恢复活力的心情,促使我 创造了街道的建筑。”黑川的处女作西阵劳动中心(1962年)就是与一条穿过它的道路相结合的建筑。 现代城市例如天津的城市规划者就是一群拍脑门的人,连虚拟城市玩家都不如。

《建筑日本》目录:

序 论 为何建筑会与日本关联
第一章 奥林匹克
第二章 世博
第三章 屋顶
第四章 新陈代谢
第五章 民众
第六章 冈本太郎
第七章 核爆
第八章 战争
第九章 皇居·宫殿
第十章 国会议事堂
后 记
建筑索引
译名对照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