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难以领略音乐的艺术?》简介:

抛开玄虚概念,直面艺术本身,是全新视角的赏乐理论,也是透彻诚恳的入门之书。

——————————————————————

长久以来,非专业听众在面对古典音乐时,总会习惯性地认为感人和悦耳就是作者们的创作目标,也常以为了解到作品的意象、背景、“思想内涵”,便有了欣赏的钥匙,或者会把古典音乐看作一种超凡脱俗的象征和修养身心的良药,而一旦无法把握这些要素,听者就会感到迷茫,觉得古典音乐很难。

本书从艺术与自然状态的区分出发,逻辑清晰地破除了上述固有观念,帮助赏乐者抓住古典音乐的实质,认识其价值所在,对于入门者是实用而有效的指引,对于深思音乐之美的人亦可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

著名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作序

著名诗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西渡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大提琴家 张博

著名钢琴家、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吕晓亮

《读书》资深编辑 曾诚

著名青年作家 唐洬

专业荐读

《是什么让我们难以领略音乐的艺术?》摘录:

假设你收到一份问卷,上边只有一个问题:音乐的功能是什么?(即人为什么要听音乐,为什么要创作和表演音乐?)你会怎么回答呢?对此,我们会有一种发自直觉、无须论证、类似于良知的基本共识:音乐是为了传达情感和愉悦听觉。如果音乐不以此为首要目的,那就是为了实用,比如体操和广告的配乐、节目的前奏和背景音乐、生日歌、劳动号子、法事中的唱诵等等。当然就通常的创作和欣赏而言,我们还是将音乐的存在意义认定为抒情和悦耳。这两种功能自然也是我们感受和评价音乐的基本维度。 在《中国好歌曲》一类的节目里,“音乐为了抒情”这一观念可谓得到了最典型的体现。一位陌生的艺人带着原创的作品登台,并且面对评委的椅背演唱(这就把先入为主的情感完全清空了),而他的最大成功就是能把各位专家和在场听众以至屏幕前的亿万观众感动得泪流满面,至少是“浑身起鸡皮疙瘩”。给这样的作者和作品戴上桂冠,推向全国,谁也不会有异议。人们对待音乐的基本逻辑在此就显现出来,即作者是因有情感要抒发才进行创作,表演是一种传达,如果听众被作品深深触动,产生强烈共鸣,这就是好的音乐,否则就不够成功。 可是当这一观念与严肃音乐相遇时,就会产生一些“反常”的现象。就拿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和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来说,这两批作品的地位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分别被尊奉为音乐的“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然而当它们在舞台上被奏响时,听众都是平平静静、纹丝不动的,非但不会有眼泪掉下来,连血压和呼吸都十分平稳。从他们的心理反应来看,甚至连“共鸣”也谈不上。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音乐的目的就是感动人,那为什么催人泪下的歌声其价值和地位永远也赶不上这些叫人“无动于衷”的东西呢?

《是什么让我们难以领略音乐的艺术?》目录:

第一章
音乐和音乐艺术的区分...3
何必去绕半个地球?...3
音乐的艺术不同于音乐的自然状态...16
音乐的艺术是怎么独立出来的?...29
怎样才算是艺术地聆听?...51
入门须知...63
第二章
“歌式音乐观”对鉴赏力的制约...75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75
以词论乐与“钟子期的幽灵”...84
不讲音乐的音乐课...94
器写人声...104
这么做卑鄙吗?...117
没有秤星的秤...124
休眠的结构意识...130
为什么嗓音之美令人着迷?...147
演奏家伟大在哪?...161
第三章
形式、乐感与深度...175
古典音乐的体系性...175
拼图的一块...195
作为乐理窗口的钢琴键盘...205
贝多芬何以成圣?...211
复调迷古尔德...222
节拍与深浅...234
后记...249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