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时代》简介:

保利娜·凯尔(Pauline Kael,1919-2001),美国著名影评人,在1968到1991年期间为《纽约客》撰写影评。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影评人。她的特点是诙谐、尖锐、一针见血。作为当时少有的女性评论家,她的文风深深影响了一代人对于女性作家的认知。罗杰·伊伯特称她“没有理论、没有规则、没有指导方针,也没有客观标准”,她的一切评论“都是个人化的”;“她远不止是一位伟大的评论家,她革新了这种文体,并且开创了一整套自己的写作美学”。

1970年,凯尔因其在《纽约客》出色的评论工作获得乔治·伯克奖。她的第四本文集《深入电影》(Deeper Into Movies,1973年)是唯一一部以影评写作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作品。

“电影评论之所以令人兴奋,正是因为它没有定式可循,你必须动用你所知的一切来思索。”

从1968年到1991年,凯尔为《纽约客》定期撰写电影评论,影响与塑造了整整一代人的品位。演员的一个手势,电影中的一个意象,经过她的解读,既意蕴非凡又令人信服。她称电影为“我们拥有的最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并以精确、机智和即兴挥洒的文风,在评论电影的同时,也论及与之相关的整个人类世界。

作为一部跨越世代的评论精选,《电影时代》收录了凯尔最为风趣、畅快、见解独到的篇目,让我们得以与她展开一段充满启示与娱乐意义的对话。她能带我们重温伟大艺术家的精髓——例如奥逊·威尔斯和罗伯特·奥特曼,也不吝于赞美垃圾商业片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情感的方式。同时也绝不放过整个电影产业日渐堕落与自欺欺人的腐败事实。

凯尔的论点常常走在时代前面,对很多以后在电影史上被认为是具有开创性的作品——如《筋疲力尽》《雌雄大盗》《教父》《巴黎最后的探戈》《纳什维尔》等等,她在电影甫一问世时就写下了极为精彩的评论。今天重读这些文章,读者依然会觉得耳目一新。就像经典的电影永不过时,保利娜·凯尔充满观察与洞见的影评也值得一读再读。

《电影时代》目录:

导言
电影这门艺术没救了
《黄金马车》
《擦鞋童》
你负责肤浅美丽,我负责《筋疲力尽》
《西区故事》
《洛丽塔》
《朱尔与吉姆》
《用心棒》
好莱坞人格分裂的典型病症(《原野铁汉》)
美式英雄白兰度
电影界的“野兽派”
电视上看电影
《雌雄大盗》
是电影也是歌剧(《中国已近》)
小众电影(《中国姑娘》)
垃圾、艺术和电影
费里尼的“尘世垃圾”
用影像书写诗歌(《同流者》)
《花村》的黄粱美梦
哥特式都市电影(《法国贩毒网》)
维托里奥·德西卡的沉浮(《费尼兹花园》)
斯坦利的“奇爱”(《发条橙》)
点石成金的《教父》
探戈—男女之“武”(《巴黎最后的探戈》)
《穷街陋巷》里的人间地狱
电影城—浪人的天堂(《漫长的告别》)
圣人驾到(《列尼传》)
父子情深(《教父 2》)
贝弗利山庄的温床(《洗发水》)
即将到来的《纳什维尔》
郎从梦城来—加里·格兰特
这位艺术家是个会演喜剧的青年(《下一站是格林威治村》)
只活在地下室的《出租车司机》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卡车》
《茱莉亚》难道是巾帼版的《日月精忠》?
生如草木(《人体异形》)
电影为什么这么糟?都是数字在作怪
他让霍华德·休斯唱起歌来(《天外横财》)
爱摆弄小发明的青年艺术家肖像(《凶线》)
《飞来横财》还是飞来横祸?
至善论者(《燕特尔》)
《细雪》下金灿灿的和服
幽幽荡远方,历历在眼前(《蓝丝绒》)
鬼魂缠身的《越战创伤》
《致命赌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