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翻地覆》简介:
摇滚乐是在节奏布鲁斯这种非洲裔美国人的音乐类型上发展起来的。在过去,30岁以上的人鄙视它,自封的音乐品味仲裁者嘲笑它,性道德的卫道士谴责它,担心种族之大防被突破的白人攻击它,媒体也指责它导致青少年犯罪,但是年轻人却全心全意地接受了它。
每一代人都试图通过反抗长辈来定义自身。20世纪50年代的青少年在60年代长大成人,对于他们来说,摇滚乐就是反抗的催化剂。本书写道,假如没有摇滚乐,“就不可能想象美国的60年代会是什么样子”。这种文化现象一开始与政治无关,但却协助催生了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为这十年赋予了独特的气质。作者说,这个“神魂颠倒的一代”“把刚刚成型的不满和失望情绪变成了政治与文化运动”。
在这本书中,埃尔维斯·普莱斯利(Elvis Presley)和“披头士”(Beatles),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帕特·布恩(Pat Boone)、杰里·李·刘易斯(Jerry Lee Lewis)和瑞奇·尼尔森(Ricky Nelson),查克·贝里(Chuck Berry)和巴迪·霍利(Buddy Holly)等大师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与个性得以呈现。作者的叙述横跨了20年,主要集中在1955年到1965年这段时期。他以生动流畅、可读性很强的叙事风格,让这场文化变革中的人类戏剧跃然纸上。所有曾经经历过那些动荡岁月的人都能在读这本书时回忆起当年的岁月;而出生太迟,未及亲历的人则会从本书中发现他们继承而来的这个世界的最初起源。
《天翻地覆》目录:
编辑手记
1 “天翻地覆”——流行音乐与美国文化,1945-1955
2 “棕色眼睛的帅哥”——摇滚乐与种族
3 “大火球”——摇滚乐与性
4 “哎呀呀,别顶嘴”——摇滚乐与代际冲突
5 “滚过贝多芬,把这个消息告诉柴可夫斯基”——摇滚乐与流行文化战争
6 “音乐死去的那一天”——摇滚乐的暂歇期与复兴
尾声 “生于美国”——摇滚乐的持久影响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