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历史·批评》简介: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理论、历史、批评。从相关西方建筑史,如主线历史、柯布西耶、皮拉内西等议题;到相关当代建筑及建筑师,如库哈斯、斯蒂文·霍尔、赫尔佐格等的思想和建筑作品;到相关当代中国的建筑事件的评论——尽显建筑学的理论关键词、理论脉络、理论视角,立场。

作者从“理论何为?”开始,反思了当代的建筑理论教学;《勒·柯布西耶Vers une architecture 译名考》,以原书的内容为基础,详细探讨了各版本书名翻译的利弊,并提出最恰当的翻译方式;以“意义的探究”为关键词,评述了克里斯蒂安·诺伯格- 舒尔茨的建筑理论;另有《实践拒绝计划》导读。

《从主线历史走向多元历史之后的思考》,作为威廉·柯蒂斯的《20 世纪世界建筑史》一书的书评,讨论了倡导“多元”和“地域”的历史观,同时也提出谨防相对主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有英文原文。

作者以“空间”“建造”“表皮”为关键词,介绍到赫佐格与德默隆早期的建筑艺术;对斯蒂文·霍尔的深圳万科中心进行了评议;对坂本一成的访谈,介绍到坂本一成的建筑理念;介绍到库哈斯的建筑理论和作品;另有关于大舍建筑的几点见解。

关于建筑事件的批评,有中国建筑传媒奖之我见,《历史语境下关于南京博物院大殿设计的再思》点评,《建筑七人对谈集》序言等。

《理论·历史·批评》摘录:

鉴于当代文明和世界发展的诸多问题以及它的不确定性未来,也鉴于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和处理必然充满价值判断,库哈斯的“不抵抗策略”本身必然会遭到反对和抵抗。然而,《小、中、大、特大》奇特的迷人之处似乎仍在于,它在将城市研究转化为“以完全理性的回答应对完全疯狂的问题”( perfectly rational answers to perfectly insane questions的“快乐的科学”( a Gay Science)的同时,也使我们陷入这样一种无法摆脱的两难——借用尼克・兰德( Nick Land)在其著作《渴望毁灭——乔治・巴塔耶与恶毒的虚无主义》( The Thirst for Annihilation:Georges Bataille and Virulent Nihilism)中的对巴塔耶的评述来说,“接受他的写作乃是不可能,拒绝它们又只是将头埋进沙堆。人们处在骇异的兴奋之中,诚惶诚恐,却无处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