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Architecture》简介:
This new account of international modernism explores the complex motivations behind this revolutionary movement and assesses its triumphs and failures. The work of the main architects of the movement such as, Frank Lloyd Wright, Adolf Loos, Le Corbusier, and Mies van der Rohe is re-examined shedding new light on their roles as acknowledged masters. Alan Colquhoun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f the movement from Art Nouveau in the 1890s to the megastructures of the 1960s, revealing the often contradictory demands of form, function, social engagement, modernity, and tradition.
《Modern Architecture》摘录:
在建筑与工业艺术里兴起的国际改革运动在德国伴随着特定的历史情境而出现。在德语区,18世纪下半叶开始形成对立于法国式文化垄断与启蒙普世主义的德意志自我形象。随着远离源自法国的“文明模式”(Zivilisation),德意志的自我“文化”(Kultur)开始觉醒,尤其在拿破仑战争里得以加强。这造成的结果是进一步找寻文化身份,但同时也成为现代化的强大动因。浪漫主义与理性主义并存,有时相互加强,有时相互对立。当德意志的诸多邦国在1871年统一为德意志帝国后,它加速了现代化的步伐。但到了1890年代时,德国国内却对其文化境况弥漫着沮丧,并出现了反自由主义、反实证主义的现象。该浪潮反映了当时整个欧洲的相似趋势,但德国人将潜在的民族(Volk)[1]意识形态端上了台面。依作家朗贝恩(Julius Langbehn, 1851-1907)看,现代文明尤其是美国的文明,都是无根的。他在畅销书《伦勃朗的启示》(Rembrandt als Erzieher,莱比锡,1903)里认为要回归德国民族性的文化根源,并论述伦勃朗的绘画体现了德国民族性的精神。社会哲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önnies, 1856-1936)在《社区与社会》(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中让读者注意旧时的德国人合作形式,而这些形式正在被现代的工业联合体或“公司”取代。 实际上,德国艺术改革运动从一开始就与国家身份的问题发生深刻关联。这场运动的参与者们陷入如此处境:一方面意图回归前现代的本源,另一方面同样强烈地要求迈向现代化。此时的现代化已成为在贸易上与其它西方国家竞争的必由之路了。 德意志工盟 在20世纪初的德国,艺术和文化改革运动的开路先锋是德意志工盟,前身为德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自从工艺美术运动从1890年代末兴起,许多本土的改革团体开始出现,包括里希瓦克(Alfred L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