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的历史》简介:
当人出现在图像中时,人脸总是成为图像的中心。而与此同时,脸却仍以其特有的鲜活和生动,与一切将其固化为图像的尝试相对抗。在这部前所未有的《脸的历史》中,作者汉斯·贝尔廷探讨了脸和图像之间的这种张力。
本书从石器时代最初的面具开始,以现代大众传媒制造的脸为终点。汉斯·贝尔廷在宗教面具、舞台面具与演员的脸部表情、欧洲肖像绘画、摄影、电影、当代艺术中,发现了种种企图征服脸的尝试。而由于脸和人的自我都是一种鲜活的存在,这些尝试无一不以失败告终。生命不断地进入图像,最终却与一切再现规范和阐释标准相对抗。甚至近代欧洲的肖像绘画所生产出的也大多只是一些面具。电影虽然以无可比拟的私密性对人脸进行了展现,但这种将人类第一次真正付诸画面的诉求也宣告失败。
本书充满了打破流行观点的真知灼见,是对漫长历史中诞生的人类自画像的一次引人入胜的探索。
《脸的历史》摘录:
在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体裁之前,肖像画就已存在,但当时的肖像多为系列作品,或是作为王位继承权的证明,或是坟墓装饰画、祭坛画的一个次要组成部分。……这些肖像大多为僵固的侧面像,既没有属于自己的图像空间,也没有底面,因此无法以板画形式独立于环境而自成一体。与硬币和纹章上的画像类似,这些肖像从未借由一种投向外部的目光来宣示其对画面的占有权。这一点知道肖像完成了向“脸性”(Fazialität)的转变才得以实现,即人物的脸脱离平面、转向观众,而在此之前,这种权利仅为圣像所独有。 他们不无惊讶地发现,画中的上帝正以同样的方式注视着他们每一个人。……这种注视不同于肖像与观众之间的目光交流。……“当一个人望向真实的玻璃镜面时,他看到的是自己的形象”;修道院的僧侣在圣像这面反映“永恒神性”的镜子中看到的却不是自己,而是一个真理,他们自己也是这一真理的映像。
《脸的历史》目录:
序言
I. 面貌多变的脸和面具
1. 表情、自我面具及脸的角色
2. 面具在宗教仪式中的源起
3. 殖民地博物馆中的面具
4. 戏剧舞台上的脸和面具
5. 从面相学到大脑研究
6. 对脸的怀旧与现代死亡面具
7. 脸之悼亡:里尔克与阿尔托
II. 肖像与面具:作为再现的脸
8. 作为面具的欧洲肖像
9. 脸与骷髅:截然相反的面貌
10. 圣像与肖像:“真实的脸”与“相似的脸”
11. 记忆证明与脸的诉说
12. 伦勃朗和自画像:与面具的抗争
13. 发自玻璃箱的无声呐喊:挣脱牢笼的脸
14. 摄影与面具:属于莫尔德自己的陌生面孔
III. 媒体与面具:脸的生产
15. 脸:对媒体脸的消费
16. 档案:对大众面孔的监管
17. 视频与活动影像:逃离面具
18. 英格玛•伯格曼与电影脸
19. 脸的复绘与重塑:危机的征兆
20. 国家画像与波普偶像
21. 虚拟空间:无脸的面具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