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1999年,大学扩招;2000年,大学全面取消分配制度。
出身寒门的人,是否还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本书作者艾苓任教于黑龙江绥化学院 ,学校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来自贫困家庭。作者采访了2000年到2020年的21届毕业生,从中选出56个出身贫困的孩子,追踪了他们从出生到上学,从毕业求职到结婚买房等人生关键阶段的遭遇和选择。
贫困如何耽误了他们更充分地挖掘自身潜力?
贫困会留下哪些持久的心理烙印,又如何突破?
出身不同的人,在认知和决策上有哪些差异?
本书不仅试图以当事人的口述回答上述问题,更以动情的笔触,记录了他们在泥泞中的艰辛摸爬。没有奇迹,只有一点一滴地层层突破,不断累积确定的幸福和成就。作者将其称之为“摸爬式努力”。几乎每个故事都直戳人心,催人泪下!
【编辑推荐】
1.56个寒门学子的阶层跨越,催人泪下的“摸爬式努力”。
2.一位教授的20年追踪记录。作者采访了2000年到2020年的21届毕业 生,追踪记录他们从出生、求学,到结、婚工作等人生关键阶段的遭遇和选择。
3.北大教授林小英作序推荐。
在大数据时代讨论教育、贫困、阶层等话题,很多时候会忽略鲜活的个体故事,而艾苓老师选择用当事人口述形式,让我们看到社会、制度、人心的细微肌理。
4.以当事人口述形式,回答“寒门为何再出贵子”。
贫困如何耽误了他们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出身不同的人,在认知和决策上有哪些差异?
为什么说穷孩子和富孩子的脑电波都不一样?
5.催人泪下,平均每页1个泪点。
艾苓教授:其他阶层孩子是“直升机式成长”,寒门学子则是“摸爬式努力”,正如广为流传的那句话:“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但他们从没放弃,他们说没伞的孩子只能拼命跑。
【摘要】
上大学前那个晚上,大哥让大嫂炒了四个菜,请来叔叔、 姐姐和姐夫,一家人为我送行。端起第一盅白酒,大哥泪眼模糊, 四下环顾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你们放心吧,咱家终于 有大学生了!”
那天晚上,那些离开的亲人好像就在身边,特别是帮我上学的奶奶,他们都参加了这次团圆饭。我对所有的亲人说:“谢谢你们!放心吧,我一定不负众望!”
——摘自《13章:如果重新开始》
我天生对痛苦后知后觉,对快乐却数倍放大。小时候打完疫苗,可以领到一粒糖豆。我把糖豆放到嘴里,感觉好甜。那时候也没啥零食,为了再领一粒糖豆,我赶紧到后面排队,再打一次疫苗。
——摘自《45章:向温暖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