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一个人的情感是否发自内心,即情感的真与伪,这种提问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所有成年人的情感体验其实都是被训练的结果。”
一个人内心的情感体验,是某种关系的体现。无论是个人、团体还是阶层的情感表达,都无法忽视社会情感准则的教化训练。本书作为情感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提出了情感表达、情感体制、情感导航、情感自由、情感痛苦等理论,并以“情感主义”为切入点,研究启蒙时代及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情感表达方式的变化及其意义。沙龙、共济会、咖啡馆等情感避难所的出现,是人们避免情感痛苦、追求情感自由的表现。人们在日记、通信、演讲中表露出对情感自由的向往,报纸刊物以及私人发行的小册子也在这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呼吁情感真挚、拒绝伪善成为人们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基本要求。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并不仅限于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而是成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上升为一种政治上的“美德”。
由此,雷迪清晰勾勒出情感与认知、情感与理性、情感表达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硬邦邦”的“理性”材料之外,强调“情感有自身的历史”,使情感成为历史学的合理研究面向,为情感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
专家推荐:
雷迪通过提出问题,提供一些关于集体情感变化及其限制的答案,开启了情感研究跨学科领域的新阶段。—— 《美国社会学杂志》
这是一项不同寻常的工作,既刺激又富有成效….雷迪的直觉是,情感不应该简单地从“思想”中区分出来,这种直觉发展得非常出色……我相信这本书将成为任何关于自我和情感的人类学中的必读书目。——纽约大学弗雷德·迈尔斯
这是一本深刻的学术著作,将成为快速发展的跨学科情感研究的核心。雷迪在心理学、人类学和历史学之间架起了桥梁,探讨了情感是管理与人类最亲密的关系的过程这一迷人的观点。
——基思·奥克利,多伦多大学教授,认知心理学家,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