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儒教》简介:

佛教各宗派之中最直截了当地强调掌握“本来面目”和“本分田地”的是禅宗,而为禅宗的思想基础做出最大贡献的是“本来性一乘教”的华严学。《佛教与儒教》从华严学开始执笔撰写,原因就在于此,但《佛教与儒教》之所以把宗密的《圆觉经》的哲学有意识地与《华严经》的哲学相提并论,是因为笔者认为“本来性一乘教”在这里体现出鲜明的曲折,建立一套面貌迥然不同的哲学体系,准确地把握这种曲折和变异,对理解后来的宋明思想变迁提供了重要线索。

《佛教与儒教》摘录:

现在试举一例,探讨一下对经典的态度。从顿悟现成的立场出发,每一瞬间都保持个个圆成的体验,鼓吹即心即佛。其转迷开悟、法界安履的终极性支撑点只能是一刀切断、放下身心的一己之心、自己的决断力,除此之外,任何权威都没有插足的余地。因此,超祖越祖、“不许转向《法华》、转变《法华》”这种经典至上主义的克服论、圣教量无用论就应运而生了。“心同此者,骂佛无辜。若不如此,乃至念佛亦坠妄语。”(校刊少室逸书所收《观行法无名上士集》第27节・77页)然而,顿悟渐修的立场注视每个体验的不调和性,说“理顿悟事渐修”,抑制住心中高昂的悸动,静静地追究经论的细的理脉,才能获得悟证。自己体会到的真理与古代圣贤的言论进行照会,从而把握确凿的证据,这种意识的作用是极其容易出现的心理过程。这点前面已提到了,在宗密的遍历中已得到很好的印证。延寿认为顿渐两门各有其存在的意义,但他还是容忍了宗密的教禅一致论,这也极为自然。因此,顿悟不单纯以顿悟而告终,树立起一种“圣概念”,对效仿神圣献上无限的感激和虔诚的眼泪。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宗密的顿悟渐修论与他个人的阅历性格密不可分,同时超越这些因素,象征着存在禅的顿悟主义涵盖不尽的人类意识的动摇范围和振幅。

《佛教与儒教》目录:

总序
序论
第一章 华严经的哲学
第一节 逐机与称法
第二节 别教一乘与同教一乘
第三节 事事无碍的逻辑
第四节 行布门与圆融门
第五节 信满成佛
第六节 心佛众生
第二章 圆觉经的哲学
第一节 圆觉经的表章
第二节 顿悟渐修
第三节 绝对知
第四节 教禅一致
第五节 顿悟渐修与顿悟顿修——宗密、李通玄、禅
第三章 朱子的哲学
第一节 大慧宗果的立场
第二节 现实性把握模式的转换
第三节 天与心
第四节 所当然与所以然
第五节 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
第六节 四端说
第七节 未发与已发
第八节 持敬
第九节 格物致知
第十节 豁然贯通
第四章 王阳明的哲学
第一节 知行合一
第二节 致良知
第三节 无善无恶
结语
后记
新版后记
译后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