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政》简介:

国家的维系,有赖于资源的汲取。资源汲取的方式,对应着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传统中国国土面积广袤辽阔,地域差异千姿百态,在当时落后的交通、简陋的技术手段与信息能力的制约下,统治者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汲取资源呢?本书从重要性、稀缺性、交易费用、社会效果、国家的议价能力与多主体性等若干影响国家资源汲取模式的变量入手,结合开矿成本随时间递增的特点,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讨论清王朝的矿产资源汲取情形,在揭示清代矿政之模式及其内在缺陷的同时,论述了彼时国家治理的若干重要原则与面向。以上述经验事实为基础,本书进一步联系明清王朝对食盐、丝绸、瓷器、马匹等重要物资的汲取模式,结合15~18世纪国家转型的大背景,通过对“中央全面决定机制”“猜忌型决策”“行政造‘息’”“事例原则”等概念的阐发,揭示清代国家治理的逻辑与困境。

《矿政》摘录:

导 言 国家的资源汲取模式 国家的维系,有赖于资源的汲取。资源汲取的方式,对应着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1 西方中世纪封建国家,大体上是一个“领地国家”(domain-state),君主主要依赖自身的领地生活,难以汲取、动员本国疆域范围内各种物资与社会资源。例如,当时的法国君主从未对全国各地实施过有效管理,其控制区通常被称为“王领”或“王田”,这是法王收入的主要来源,所谓“国家财政”,其实就是“王室财政”。当这些欧洲封建国家因为军费等压力向国王领地之外去寻求额外收入时,“领地国家”就逐渐转型为“税收国家”(tax-state)。但没有人自愿增加税负,国家只得付出某种政治代价来换取纳税人的合作,即建立代议制机构来和纳税人代表讨价还价。 同欧洲相似,中世纪的日本君主,也拥有领地,当时的国家财政,一般指君主自身领地的收入,或者君主以特权获得的一部分间接税收。莫卧儿帝国时期的印度,君主的大宗收入同样来自王室领地,领地周边是君主难以真正控制的封建庄园。希克斯指出,莫卧儿帝国的这种格局,在中世纪的欧洲相当普遍,而且在 17~18 世纪以几乎完全一样的形式重现于日本。 “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这对概念源于西方历史经验,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我更愿意把与领地国家相对者称为“编户国家”。如果我们视西周为领地国家的话,经过春秋战国的分裂而继起的大一统中国就是编户国家,即中央通过官僚机构来统治全国,对国家内的人口与土地进行系统登记,这样,统治者能够经由编户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利用赋税、劳役等方式汲取资源。今天世界上的国家大多是编户国家,但在传统时期,受制于落后的交通与信息技术,有效管理全国人口并对之进行编户(登记人口及其财产)殊为不易,所以编户国家并不普遍,广土众民的编户国家尤为罕见。 帝制时期的中国,不管是人口还是面积,都远超任何一个欧洲领地国家或日本,甚至超过这些国家的总和。这样一个庞大国家...

《矿政》目录:

导 言 国家的资源汲取模式 / 1
第一章 国家推动下的矿业兴起 / 20
第一节 逐渐走向开放的矿业政策 / 21
第二节 云南铜矿业的兴起 / 49
第三节 贵州铅矿业的兴起 / 72
第二章 资本问题及其解决 / 91
第一节 以民办矿业为主体 / 92
第二节 薄弱的民间资本 / 96
第三节 官方的资金借贷 / 101
第四节 道路的修筑、维护与运输风险 / 115
第三章 清代矿业税费政策 / 130
第一节 矿税的征收客体 / 131
第二节 矿业税费的基本结构 / 137
第三节 矿税中的银 / 174
第四章 官方收益的产生机制与数量分析 / 184
第一节 京师与各省钱局铸息 / 185
第二节 滇铜铜息 / 198
第三节 黔铅铅息 / 205
第四节 矿税与矿业总收益 / 222
第五章 成本递增与矿业衰落 / 226
第一节 生产成本的递增 / 227
第二节 官方收益的递减 / 232
第三节 最后平衡点 / 267
第六章 成本约束与各方博弈 / 288
第一节 矿厂监管体系 / 289
第二节 中央集权的难题 / 311
第三节 定额与变通:清代矿厂的性质 / 324
第四节 “事例”定税:清代矿业税费政策的实践机制 / 348
第五节 财权中央集中体制的破坏与矿业衰落 / 362
结 语 清代国家治理的逻辑与困境 / 383
一 15~18 世纪国家转型 / 384
二 贡赋体制运作的两个变量 / 391
三 行政造“息” / 401
四 中央全面决定机制 / 405
五 猜忌型决策 / 415
六 事例原则 / 418
附录一 滇铜取代洋铜的过程 / 430
附录二 冶炉与矿硐之关系 / 443
征引文献 / 451
后 记 / 475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