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教授”黄宗智与著名学者周黎安的精彩对话。倡导扎根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检视西方理论的种种局限,思考如何认识中国,探讨未来中国发展走向。大学问出品
两位顶级学者的精彩对话,思考如何认识中国。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黄宗智、周黎安两位教授有关中国研究的代表作15篇,囊括了两位顶级学者的重要经验发现和理论概括,如黄宗智教授的“内卷化”“第三领域”“集权的简约治理”“实用道德主义”、周黎安教授的“晋升锦标赛”“行政发包制”“‘官场+市场’模式”等等。在本书中,黄宗智、周黎安两位教授各自围绕国家治理、国家能力等议题,在西方理论的“话语丛林”中穿梭往来,既与之对话,又面向实际,试图还中国一个本来的面目。他们的对话并非一问一答,也不是直接对应,而是在各自独立的探索中遥相呼应、相映成趣,书中也不乏争论碰撞。两位教授还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对有志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
☆ 本书亮点
1.“大学问•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11号图书,丛书主编“超级教授”黄宗智与著名学者周黎安合著。
2.本书基本囊括了黄宗智、周黎安两位教授在研究中的重要经验发现和理论概括,如黄宗智教授的“内卷化”“第三领域”“集权的简约治理”“实用道德主义”、周黎安教授的“晋升锦标赛”“行政发包制”“‘官场+市场’模式”等等,两位教授的这些标志性提法已经在中外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3.探寻扎根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研究。从西方舶来的理论体系与“中国经验”之间存在着巨大脱节,黄宗智教授大力提倡的“实践社会科学”研究进路,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界寻求构建本土性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尝试。该研究进路倡导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经验提炼中国概念,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道路,以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
4.贯穿历史和现实,探讨未来中国发展走向。如何处理中国问题研究与西方理论经验的关系,进而正视中国自身的传统和现代化的内在逻辑,这是黄宗智、周黎安两位教授共同关心的问题。对于大家关注的“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的连续与断裂”“如何解释中国经济奇迹的发生”等问题,两位教授在书中各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看法。
5.一部写给有志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的书,干货满满。大到如何确定研究主题、怎么看待理论,小到如何精准阅读学术著作、怎么撰写学术论文,等等,黄宗智、周黎安两位教授在书中都有经验分享。
☆相关推荐
我认为,我们应该把理论当作问题而不是答案来使用。学术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认识真实世界,而不是阐明某一现有理论或意识形态。
——黄宗智(UCLA历史系教授)
研究中国问题是不能从童话世界出发的,也就是不能从理论的理想状态出发。我给自己的定位是观潮者,所以我更愿意处在中间。
——周黎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作为一个学者最成功的是,当提到某个学者时,你会想到某个理论;或者当提到某个理论时,你会想到某个学者。我认为周黎安教授在这方面是非常成功的。
——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通过研读黄宗智的著述并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我认为,一个认知中国的好理论一定能够穿透历史与现实,连接理论与经验,超越左与右,融合东西方。我们的学术探索一定是基于实践的认知,基于实证和经验的探索,在与西方理论对话的同时,特别需要甄别西方理论所隐含的假定条件,尤其是那些与西方独特经验“绑定”的隐含假设,警觉这些理论所蕴含的价值指向和规范设定。作为更高的目标,我们应该寻求能够结合东西方经验的更为一般化的理论建构。
——周黎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最近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明显的本土化和历史化转向。由于来自西方的理论体系与“中国经验”之间存在着巨大脱节,当代中国实践在学术上没有得到充分的概括与总结,于是从历史中寻找“本土性”,成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共通路径。历史社会学在近年的急遽升温以及“社会学本土化”问题的热烈探讨,成为这一本土化转向最显明的表征之一。黄宗智的研究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界寻求构建本土性学科理论体系的代表性尝试。同时也显示出,从中国经验提炼中国概念,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道路,以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共识和自觉。
——《文史哲》杂志与《中华读书报》2022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评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