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与崇高》简介:
本书研究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鉴赏论与崇高论,即其“感性判断力批判”的主体部分。在研究上,本书具有理论原创性:基于细致的文本解读和阐发,指出康德理论在结构和思路上的一些疑点,并提出自己的重构和解决方案。在写作上,本书大致遵循了《判断力批判》的框架,在章节上较严格地对应于康德原著。
《优美与崇高》目录:
序言
康德文本缩写索引部分术语德汉对照表
第1章鉴赏判断的无兴趣性/ /001
1.1鉴赏判断是感性的(S 1)/ /001
1.1.1 Asthetisch不应被译为“审美的”/ /002
1.1.2 Asthetisch应被译为“ 感性的”/ /004
1.1.3感性的、认识的与逻辑的/ /008
1.2鉴赏愉悦是无兴趣的(S2) // 012
1.2.1 兴趣、实存与概念//012
1.2.2鉴赏愉悦是不带兴趣的// 014
1.2.3鉴赏愉悦是不产生兴趣的/ /018
1.3适意愉悦与兴趣相结合(S3) / /022
1.4善的愉悦是有兴趣的(S4) / /024
1.4.1有用性的愉悦带有兴趣,但不产生兴趣// 025
1.4.2道德善的愉悦不带兴趣,但道德判断产生兴趣//027
1.4.3完善性的愉悦不带兴趣,也不产生兴趣// 030
1.5兴趣与三种愉悦(S5) // 031
第2章鉴赏判断的主观普遍性/ /035
2.1从无兴趣性到主观普遍性(S 6-S7) // 037
2.2主观普遍性的假定(S8)/ /041
2.2.1感性的主观普遍性// 041
2.2.2感性主观普遍性的“假定”//044
2.3 自由和谐与鉴赏评判(S9) / /045
2.3.1愉悦与评判/ /045
2.3.2 Mittheilungsfahigkeit应被译为“传达机能”/ / 048
2.3.3普遍心灵状态:自由和谐// 052
2.3.4普遍传达机能:鉴赏力// 059
第3章鉴赏判断与主观合目的性/ /063
3.1形式性的合目的性与鉴赏判断(S 10-5 11)/ /064
3.2鉴赏判断、合目的性与愉悦(S 12)/ /071
3.3鉴赏判断、对象形式与主观目的(S 13-S 14) / /080
第4章鉴赏判断与客观合目的性// 088
4.1鉴赏判断不依赖完善性概念(S 15) // 088
4.2依附美(S 16) // 093
4.2.1康德对自由美与依附美的区分// 095
4.2.2依附美的“外在说”/ / 098
4.2.3依附美的“内在说”/ / 101
4.2.4依附美的“图型说”// 104
4.3美的理想与表达德性的人(S 17)// 110
4.3.1美的理想/ /11
4.3.2感性基准理念/ /113
4.3.3德性的表达// 118
4.3.4反思与拓展/ /121
第5章鉴赏判断的必然性与必然普遍性// 125
5.1 鉴赏判断的模态(S18)/ /126
5.2共感与必然普遍性(S 19-S22) / /130
5.3 想象力的准生产性(“总附释一”)/ /140
5.4反思:“美的分析论”的重构/ /143
第6章数学崇高/153
6.1从优美到崇高(S 23-- S 24) / /155
6.2对外延量的感性估量(S25)//159
6.3感性统摄中的时间性张力(S26- - - S27) / /164
6.4量的绝对概念:想象力的最大值(S26- S27) / /169
6.5数学崇高感:消极愉悦(S 26一S27)/ /176
6.6拓展思考:尺度选择与绝对小// 184
第7章力学崇高/ /189
7.1想象力进路:感性统摄与超感使命(S28)/ /190
7.1.1 威力与畏惧//190
7.1.2 评判的第一步:想象力的感性估量//195
7.1.3评判的第二步:超感使命与愉悦// 198
7.1.4物理崇高:对内包量序列的感性估量/ /201
7.2 感官进路:冲动与超感使命(“总附释二”) // 207
7.2.1自由崇高:对感官兴趣的阻抗/ /207
7.2.2激情与无激情/ /212
7.3崇高的主观普遍性(S29-S 30)/ /216
7.4自然崇高:自然冲动与消极不自由//223
第8章鉴赏判断的演绎论/ 230
8.1 鉴赏判断的必然普遍性与感性(S31-S 34) // 231
8.2鉴赏判断的主观原则(S35) / /234
8.3鉴赏判断的演绎(S 36- S 38) / /237
8.4反思中的先天原则与愉悦(“导言”) // 244
8.5感性共感与对美者的兴趣(S 39一 S 42) // 2478.5.1四种情感( S 39) // 247
8.5.2感性共感(S40) // 250
8.5.3对美者的兴趣(S 41-S 42) / /253
8.6小结/ /258
第9章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 /260
9.1康德的鉴赏辩证论(S55一S56)//261
9.2“不 确定概念”(S57) // 266
9.3二律背反的重构(S 56- S 58) // 272
9.4鉴赏判断与连续性理念// 279
第10章美作为德性的象征/ /290
10.1象征式生动描绘// 291
10.2美象征德性(S59) // 295
10.3美与道德教化(S59- S 60) / /301
10.4美与道德激励(S57一S 59) / /307
第11章总结与拓展/ /314
11.1鉴赏论的三阶结构// 314
11.2崇高论的四种进路// 317
11.3诸感性判断的整体性联系// 322
11.4感性判断力批判与自然的道德合目的性/ /329
参考文献/ /339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