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围困的社会》简介:
这部由当今最富独创性的社会思想家之一书写的非凡著作,试图寻求这种转型的轨迹,并试图评估它给普通个体的生活状况所带来的后果。书的第一部分致力于探讨新的全球性舞台:由于全球化的强大力量,人们已找不到外部的、隐蔽的空间去逃避和躲藏,过去的领土战争让位给了新型的“侦察战”。第二部分主要讨论由生活政治掌控大局并繁荣起来的背景。鲍曼认为,我们今天面临的巨大挑战是:能否找到新的途径将我们与生俱来的人性差异重铸为人类团结的天职。
《被围困的社会》摘录:
卡普钦斯基揭示了见与知之间的差距。然而,一个真正的鸿沟在出现,这就是知与行之间的鸿沟。如果我们意识到了人类痛苦的真正根源,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根除这些根源甚至阻止它们生根?卢克・伯尔坦斯基提出了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当一些人舒服地坐在客厅的一角看电视时,如果他们看到了几千里之外的人类痛苦,那么,他们该以何种形式承担责任?”这是一个有可能而且也应该被问到的问题。 泰斯特引用了全球广播网络的出现给阿尔弗雷德韦伯带来的焦虑:“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小的地方一任何人都几乎无法像先前那样宣称,他不知道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一一不管他在哪里,不管这地球的角落是多么遥远。但是,自韦伯表现出其忧虑以来,事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仅仅是有效的(实际上是普遍引人注目的)知识的数量在迅猛增加,信息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知道的不仅仅是我们没有看见的事件,比如说可信可不信的道听途说,既可以相信也可以怀疑的第三人称的故事。一旦图像取代了言语(即摄影或录像记录下来的图像,那些被冻结和保存起来的“现实”碎片以及它们忠实的复制品,并不仅仅是“相似物”,而是未失真的“数字的”复制品),信息的媒介性质就会被隐瞒,就不再被用来指责消息的准确性,就不再允许对事实的质疑。事实上,我们正在目睹着远方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不仅听说了人们受到的痛苦,也“亲眼目睹了它”。斯坦利・米尔格伦著名的实验表明,眼睛确实远比耳朵更为敏感。即使我们“舒服地坐在我们的客厅里的一角”,我们也可以极为接近地看见一些人正在死于饥荒,或他人的残忍。我们的道德自我每天都会受到引诱和骚扰,每天都会受到鞭策和挑战,每天都会受到压力,以至于我们不得不作出反应。
《被围困的社会》目录:
致谢
引言
第一部 全球政治
第一章 理解难以理解的社会
第二章 第二次巨变
第三章 全球前沿地带的生与死
第二部 生活政治
第四章 幸福与不幸:无常的快乐的两种结果
第五章 荧屏所见
第六章 消费生活
第七章 从旁观者到行动者
结语:乌托邦在哪里
译名、术语对照表
附录:解读鲍曼的社会理论
译后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