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庄子哲游》简介:
本书作者奥斯卡为法国应用哲学家,法国哲学践行学院(IPP)联合创始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顾问。他选取了庄子的七个故事进行哲学解读。文笔隽永,颇有意蕴,透过一个法国哲学家的眼睛看庄子不失为一个有趣的视角。这七个故事描绘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有身体严重畸形的支离疏、奇特训鸡者纪渻子、愚弄控制猴子的养猴老人、还有对变动敏感不安的罔两、用善意杀死浑沌的倏与忽……每个怪诞、夸张的故事背后,作者都以逻辑思维进行了复盘、并切割成了不同角度,对其详加阐述。作者擅长运用提问技巧启发读者思考,比如在每章末尾会分别提出10个理解问题和10个反思问题,使读者在享受故事趣味性、感受观点新奇性的同时,深刻地理解庄子故事背后的哲学意蕴,并通过思考使之内化,从而对读者本身产生更有意义的影响。 其写作角度和思考对中国读者了解庄子哲学是一种新的认知。
《与庄子哲游》摘录:
在这个故事中,罔两看上去似乎更自由、更有思想,因为他感到惊讶,因为他质问影子,因为他渴望某些自主权。但在庄子看来,这是一种非常类人的行为,是有问题的。 就像我们之前所看到的,影子用相当平静的必然性视角来回应罔两的焦虑行为。问题是,哪里有最大的自由,或者什么才是更充分的视角?是通过我们自己来决定做什么,还是把自己融入事物的一般秩序中?这是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之间的争论,前者认为自由在于我们决策的能力,而后者则认为自由在于我们感知和理解自己决策的能力。庄子显然站在斯宾诺莎这一边,因为他让罔两发现,任何假装能决定自我行为及其动因的做法是多么虚幻。它要么是一连串事件的结果,要么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和可预测的有机过程。罔两似乎更自由,但实际上却是焦虑的、混乱的和困惑的。此处的观点是,自由虽未始终但却常常是一种幻想中的选择,是为了强化存在感而装模作样的徒劳企图,是一种“过度存在”,实际上是一种人类“意图”的表现形式,没有融更广阔的现实之中。人类的这种倾向引发忧虑和失望,实际上是导致我们灭亡的原因。 影子不问问题,就做自己,它不想被打扰,只想存在。它不担心是与非。当罔两有身份问题时,他就想知道“为什么”,这让他的存在和精神更脆弱。他不满足于存在的无常、不确定性和无知。这就是为什么这是个根本性问题。罔两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他对于自身存在的不稳定性感到焦虑,而影子却有。我们能否说,有人了解自我,有人却总在寻找自我,并从未得到满意的答案。罔两拒绝承认自己,无法体会到存在的安宁感。总之,庄子邀请我在“天道”的平和视角中放松体息。在这无边无垠的大海中,我们能以一种“真实”的方式安宁地存于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影子的朦胧比罔两的半明半暗更清晰。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放下控制事件的欲望,放下把小我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的执念。
《与庄子哲游》目录:
与庄子哲游 / 001
关于作者 / 002
推荐序 / 005
引言 / 011
第一章 支离疏 / 001
生存 / 004
外貌 / 007
个人主义 / 012
“德”的概念 / 015
第二章 罔两与景 / 023
稳定与不稳定 / 026
因果关系 / 031
影子和罔两 / 036知识和控制 / 043
《易经》 / 047
《易经》概念表 / 054
第三章 混沌之死
/ 059
速度 / 062
区分 / 066
行善 / 071
混沌 / 076
第四章 朝三暮四
/ 085
无差别主义和决定论 / 088
在意与不在意 / 092
操纵和力量 / 096
静态和动态 / 101
第五章 井底之蛙
/ 111
平凡与琐碎 / 115
有限与无限 / 119
茫然 / 124
君子和小人 / 129
第六章 呆若木鸡
/ 137
应激和超然 / 140
实践性和阐明性 / 146
自我之战 / 151
武术 / 158
第七章 轮扁
/ 167
权威 / 171
教学方法 / 175
教学,还是学习 / 187
中国经典著作 / 196
概念表 / 204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