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与西方思维》简介:

人是在思想中生存的,不同的思想方式引导不同的生存。作为西方哲学的次一级学科,形而上学涉及的就是我们的思想方式问题,它并不疏离于人的生活。比如,我们说,“眼见为实”;但是,我们如何谈论那些不在感觉范围内却又和生存休戚相关的对象?有人说,“你命中注定就是穷鬼”,真的有“命运”吗?凭什么来理解或否定“命运”?这里涉及了理解的工具问题。简略来说,理解就是把那个需要理解的词(及其所指对象)放在主词位置上,然后填充谓词进行说明,这就是系词问题。系词问题不仅是语言学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是在系词中思维和理解的,系词关系到我们的生存,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形而上学就是关于系词的学问,西方哲学家就是在这个貌似疏离、高蹈的问题上,展开他们对生活最切近的追问的。本书将追踪西方历史上的这条线索,展现西方人因不同的系词论而维系的迥异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形而上学与西方思维》摘录: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胡塞家的 尔的学生,深谙现象学分析方法。他关于“无”这个概念的分析和处理也揭示了情感的认识论意义,值得我们简单介绍。“无”不是感觉中呈现的对象,或者说,我们感觉不到“无”。因此,从感觉经验的角度无法确定“无”的实在性并对它进行赋义。不过,人在生存中每时每刻都面对未来,感觉经验无法把未来呈现为一个对象,但是,未来对于我们来说是实在的。我们的生存就是从这个时刻进入下一个时刻,因而每时每刻都面对未来。那么,人是如何认识未来的? 人可以在某种现有的观念中规划未来,从而用过去来界定未来,把未来局限在过去中。在这种情况下,未来是在某种观念中界定的,因而是实在的。比如,你认为成为有钱人就是生活的全部么,未来对你来说就是不断的挣钱活动。这种人是在某种观念中面对未来的在他的意识中没有“无”的观念。 在基督教信仰中,“无“的观念是浓重的。海德格尔是在基督信仰背景中追踪了这个“无”的观念。他发现,“无”这个对象是在着急这种情感中呈现的。我先对“着急”一词做简单注释。“着急” 词的德文原文是 Angst(英译为 dread或 anxicty,中译缺乏定论,有焦虑、忧虑、恐惧、烦等),这是一种面对未来的各种可能性的情感。这些可能性在Angt中是均匀分布的,其中也没有好坏善恶之别。因此,这些可能性对于在 Angst中的人来说是完全不确定的,他可以期望好的东西从中出现,并期望避免出现坏的东西。对象的不确定性是 Angst,所呈现的,因此,我觉得译为“着急”比较确切在着急中,人面对的是没有头绪的未来,但是,这个未来是实实在在的,它向自己走来,可以把自己的生存引向任何一个自己无法把握的方向。对于人的生存来说,这是一种失控状态。采用更加准确的说法:面对“无”乃是面对下一个时刻的生存状态,是面对一切可能性敞开的生存状态。这便是...

《形而上学与西方思维》目录:

第一讲 形而上学的起源_
一、总论_ / 二、荷马史诗和神话思维_ / 三、本源概念和经验思维_

第二讲 系动词和论证思维_
一、巴门尼德的“它是”_ / 二、论证与语言_ / 三、主词界定问题_

第三讲 寻找真正的善_
一、回归生存问题_ / 二、生存与善_ / 三、真正的善_ / 四、真理问题_

第四讲 界定真理概念_
一、两种认识途径_ / 二、真理标准问题_ / 三、恩典真理论_

第五讲 情感的赋义功能_
一、情感指向及其对象的实在性_ / 二、情态句及其真值分配_ / 三、情感与主词界定_ / 四、上帝是可以谈论的吗?_

第六讲 实在论的抽象存在_
一、三种对象的实在性问题_ / 二、波菲利之问_ / 三、抽象存在和概念体系

第七讲 唯名论:回归认识论_
一、实在论者的困境_ / 二、唯名论出场_ / 三、认识对象问题_

第八讲 经验论和经验世界_
一、命名、指称和同一性问题_ / 二、界定经验世界_ / 三、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_ / 四、认识论中的情感因素_

第九讲 本质和同一性问题_
一、如何界定一个人?_ / 二、同一性的语言分析_ / 三、语境分析_

第十讲 主体理性、必然性、可能性_
一、主体理性主义_ / 二、必然性信念_ / 三、变化与可能性_

第十一讲 本质与赋义:现象学分析_
一、本质直观:意义生成过程分析_ / 二、意向性:如何呈现对象?_ / 三、主体和主体间性_

第十二讲 语言分析:规则与赋义_
一、语言与世界_ / 二、语言游戏与游戏规则_ / 三、私人语言问题_

第十三讲 可能世界与偶态分析_
一、可能世界与实在性_ / 二、可能世界与现实性_ / 三、如何认识可能世界?_

附录:人名地名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