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制度与生活》简介:

《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本书从经学、制度、生活三个层面对这则对话所体现的“父子相隐”这一观念进行分析。直躬证父的故事在诸子学说中经过数百年的嬗变,到了汉代,“父子相隐”思想进入《春秋公羊传》与《白虎通》之中,成为帝国政制的大经大法。同时,在制度儒学化过程中,“父子相隐”思想不断用于政治建构,到了唐代,这一思想制度化为刑律中的“同居相为容隐”,并延续至清末。在生活层面,制度化的“父子相隐”影响了传统华夏的社会生活,并塑造了人们的思想方式。总之,本书以“父子相隐”为例,描述了一个传统观念从生活世界中发生,走向制度化,最后随着制度的迁变而消失的过程。其视角独特,从文本出发,立论有据,是新时代对经学义理的重新阐释。

《经学、制度与生活》摘录:

任何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都是由制度塑造的,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到的。换句话说,在政治哲学中,有什么样的礼的规定,就有什么样的仁的内容。17 汉学以教化皇帝、贵族为己任,把一个以军法兵制治国的政权,儒化为一个以仁义为到的目标的政权,希冀通过构建好的政治制度,去创造一个好的社会;而宋学则以教化庶民、乡绅为己任,调动民间自治的到的力量,通过构建一系列的道德自治制度,去实现一个好的社会。 《论语》的语言碎片,提供的是一系列原始、粗燥的生活场景和生命体验,在解释史上,宋以后的理学家擅长用更加精致、更加形而上化的理学术语来解释《论语》,从而把这些生命体验、思想认识纳入理学的架构之中。35 “邻里”、“乡党”乃至“邑”这样的一些名词,其中的人们因为共同生活、共同劳动,而具有了生死与共、同乐共哀的关系,而现代汉语说到这些名词的时候,则没有附着古代的那些情感与关系。76 “国”这一符号,在历史上是有非常大的差异的。大体分为三个时期:先秦,地域概念,未付着太强的情感;秦汉后的帝制时期,一家一姓之皇权所及的领土,文明概念与地域概念的混合;晚清民族主义兴起后,有一个地域、文明概念,转化为政治概念。77 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的特点,即是把传统社会家族的功能,例如养老扶幼、侐孤互助等等,交给一种新型的、以政治动员建立起来的基层组织,这种结合的基础,不是传统的血缘关系,而是一个共同的政治社会理想。 1949年之后的中国社会与此前社会最大的不同,在于高度的组织化。传统社会,不管是汉学影响下汉代家国同构、孝治天下的社会,还是宋学影响下宋、名注重家族自治的社会,人与国的关系,事实上是一个层级性极强的体系,即国家的政治权利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极小。社会是由一个个以血缘、地缘自然结合的自治体构成,这些自治体包括家庭、家族、乡村,生活在这些自治的共同体的个人,可以在这些团体中获得安身立命的空间,并且因...

《经学、制度与生活》目录:

第一章 经学、制度与生活
第二章 解释
第三章 伦理
第四章 故事
第五章 经学
第六章 政治
第七章 刑法
第八章 律典
第九章 生活
第十章 终结
征引书目
后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