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厚成势》简介:
本书以《人民法院组织法》《法官法》和《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为制度主线,阐述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尚不平衡不充分的超大型单一制国家里:法院系统与中国共产党、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党政体系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互动,进而形成组织架构、人事经费、支持配合、制约监督上的制度关联;作为最高审判机关的最高人民法院,如何监督指导全国3500多家下级法院,如何实现司法政策“自上而下”的有序传导,并在此过程中“轧平”地域与发展上的差异;司法审判和司法改革又是如何与党管政法、党管干部、民主集中制等重大政治原则融为一体,形成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制度特色和制度优势。
除了介绍现行文本、起草情况、运行实效,本书力图还原制度的形成过程、回溯改革的来龙去脉。经过这样的还原回溯、史实比对,可以发现:当下习以为常的概念或表述,其实经历过曲折反复的发展。今天激烈争论的改革焦点,当年亦是聚焦热议的“痛点”和“堵点”。在“全面深化改革永远在路上”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呈现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才能避免“今天的改革成果,成为明天的改革对象”,进而理解“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
《积厚成势》目录:
目 录
导论:寻找中国司法的制度逻辑
一门课与一本书
“司法”的多张面孔
司法权是不是“权”
司法机关 v. 审判机关
共通之理与国情差异
审判权的中国特色
打造理想的司法制度读本
第一讲 人民司法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一、废除旧法统
“将革命进行到底”与法统存废
为什么必须废除旧法统
废除旧法统的步骤
二、人民法院的逐步建立
法院统一改称“人民法院”
“抓紧创立人民自己的司法制度”
第一届全国司法会议
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
1952年司法改革运动
三、1954年《人民法院组织法》
1954年《宪法》与审判制度
首部法院组织法的起草经过
首部法院组织法的主要内容
对苏联审判模式的借鉴参考
首部法院组织法的贯彻实施
第二讲 司法改革(上):时代动力与历史阶段
一、1979年《人民法院组织法》
七部重要法律之一
第二部法院组织法的内容
法院组织法的三次修正
二、驱动司法改革的时代动力
依法治国战略
法治市场经济
渐进式司法改革
三、推进民主法制建设(1979年—1996年)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央64号文件”
迈向现代化法官制度
公开审判与审判方式改革
四、实施依法治国战略(1997年—2012年)
“一五改革纲要”(1999年—2003年)
“二五改革纲要”(2004年—2008年)
“三五改革纲要”(2009年—2013年)
五、全面建设法治中国(2013年—至今)
“四五改革纲要”(2014年—2018年)
“五五改革纲要”(2019年—2023年)
党的二十大与“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六、2018年《人民法院组织法》
法院组织法的修订过程
谁有权修订法院组织法
新原则,新内容
第三讲 司法改革(下):政治逻辑与决策机制
一、哪些因素决定改革成败
政治动员能力
共识凝聚程度
科学实施步骤
法治保障力度
利益调整机制
二、多年未成的改革何以做成
过去为何未“做成”
新时代,新课题
从立柱架梁到积厚成势
三、新时代司法改革方法论
统筹规划:战略阶段与分层实施
领导小组:科学决策与议事协调
改革试点:政策实验与探索试错
改革督察:政策落地与实效评估
第四讲 政法体制中的人民法院
一、新中国政法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及其分党组干事会
中共中央法律委员会与政法小组
党委政法委的创建与发展
二、“党管政法”与政法工作条例
新时代政法体制的成熟定型
“党管政法”的“上下左右”关系
党委政法委的设置和职能
党委政法委的组成人员和决策机制
三、人民法院党组制度
法院党组的设立机关
哪些法院设立分党组
法院党组的组成人员
法院党组的主要职责
法院党组的组织原则
法院党组的议事决策
法院党组与审判委员会
四、“党管干部”与法院干部选任
审判机关干部管理的特殊性
从“分部分级”到“分级分类”
从“双重管理”到“省级统管”
从“组织推荐”到“法律任免”
五、党支持司法的制度运行
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司法重大事项请示和报告制度
干预司法活动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保障法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
第五讲 国家权力机关与人民法院
一、最高政权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和最高审判机关
作为“政府”组成部分的法院
“垂直领导”还是“双重领导”
“一府一委两院”的形成
二、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
各级人民法院如何产生
人民法院设置法定原则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设置
有权设立人民法院的主体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产生
地方人民法院院长的产生
专门人民法院院长的产生
各级法院审判人员的产生
三、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
从向政协报告到向人大报告
向人大报告年度工作
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专项工作
应人大常委会要求报告工作
四、受国家权力机关监督
司法解释的备案与审查
接受询问和质询
对人民法院院长的罢免和撤换
对审判人员的撤职
第六讲 审级设置与四级两审制
一、审级的概念、功能与职能
审级的概念
审级的功能
审级的职能
“塔型”与“筒型”之辩
二、四级两审制的形成
四级两审制的含义
“普设法院”与审级繁简
从三审制到“基本上的两审制”
撤销大区分院与“确定的两审制”
三、四级两审制的完善
从“领导监督”到“监督指导”
从案件请示到诉讼化改造
从申诉复查到再审之诉
从循级上诉到越级上诉
四、新型审级制度的构建
四级法院审级职能的新定位
审级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审级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审级制度改革的未来
五、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职权
作为最高审判机关的最高人民法院
终审职权的“刚性”配置
终审职权的“弹性”配置
“择案而审”何以成为可能
“择案而审”≠法律审
第七讲 专门人民法院与专门法庭
一、审判专业化和专门审判机构
审判专业化的评价标准
专门法院和专门法庭
正反声音:设还是不设
二、专门人民法院发展历程和类型
从“法律要下工矿”到服务国家战略
军事法院
水上运输法院
铁路运输法院
林区(业)法院
油田法院
垦区法院
矿区法院
海事法院
知识产权法院
金融法院
三、专门人民法院的制度特点
立法模式:从明确列举到概括列举
设置依据:从联合通知到设置法定
设置程序:“中央批准+立法决定”模式的形成
审级设置:“专门上诉+专地对接”机制
布局模式:从“全面覆盖”到“精准设置”
管理体制:从部门管理到属地管理
法院名称:“驻在地+类别”式
四、专门人民法院制度的发展走向
专门人民法院的科学界定
专门人民法院的设立标准
专门人民法院的设置模式
专门人民法院的配套制度
专门人民法院的未来布局
第八讲 审判组织(上):独任庭、合议庭与赔偿委员会
一、作为枢纽的审判组织
审判组织与审判机构
审判组织的法律性质
独任制 v. 合议制
二、审判组织的适用原则
独任制为原则,合议制为例外(1949年—1953年)
陪审合议制为原则,独任制为例外(1954年—1983年)
合议制为原则,独任制为例外(1984年—2018年)
合议制与独任制并重(2019年—至今)
三、独任庭
独任庭与审判团队
独任庭的职责
独任制向合议制的转换
四、合议庭
审判长
法官合议庭
陪审合议庭
合议庭成员数量
合议庭评议规则
裁判文书签署发布
五、赔偿委员会
赔偿委员会的历史沿革
关于国家赔偿案件
赔偿委员会的职责范围
第九讲 审判组织(下):审判委员会
一、审判委员会制度的确立
议决重大事项的组织
集体决策的制度体现
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
二、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历程
从建章立制到制度示范(1979年—1998年)
从存废之争到改革完善(1999年—2012年)
从职能重塑到立法确认(2013年—2018年)
三、审判委员会的主要职能
作为最高审判组织
总结审判工作经验
讨论决定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重大问题
四、审判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和组织形式
审判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审判委员会专业委员会
五、审判委员会的运行机制和列席机制
民主集中制与审判委员会
审判委员会的公开机制
审判委员会的列席机制
第十讲 审判权力运行机制与司法责任制
一、走不出的改革“元问题”
独立审判主体之辩
审批权正当性之争
加法与减法的纠结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二、新型审判权力运行制度的构建
探索试点,搭建框架(2013年—2014年)
夯基垒台,四梁八柱(2015年—2016年)
纠正偏差,巩固成果(2017年—2018年)
优化调整,形成体系(2019年—2022年)
党的二十大与“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
三、审判权力运行的基本原理
法院整体本位与特殊代理
组织化行权与民主集中制
科层制监督与审判庭设置
运行基础条件与制度前提
四、审判权力如何运行
案件分配机制
院庭长办案机制
院庭长监督管理职权
“四类案件”监督管理制度
专业法官会议制度
五、违法审判责任如何追究
错案责任还是违法审判责任
违法审判责任的豁免条件
违法审判责任的负担方式
六、法官如何惩戒
多重身份与程序衔接
违法审判行为的调查
法官惩戒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责
对法官的惩戒决定和救济程序
第十一讲 法官制度(上):法官法与法官员额制
一、从《审判员条例》到《法官法》
从推事到审判员
1995年《法官法》
2019年《法官法》
二、形形色色的法官概念
审判人员、法官、审判员
审判人员、人民陪审员
审判员、助理审判员
主审法官、员额法官、未入额法官
首席大法官、大法官、高级法官、资深法官
三、从“定编制”到“员额制”
定编制与法官助理试点
一道不简单的算术题
上海的33%和全国的39%
省级统筹与动态调整
四、严格遴选与“能进能出”
员额制试点中的督察与纠偏
法官遴选委员会的设置与职能
法官内部交流与入额方式
对法官的科学考核
法院员额退出机制
第十二讲 法官制度(下):法官选任与职务序列
一、成为中国法官有多“难”
法官资格制度的初次尝试
提升学历要求与统一司法考试
例外规定与灵活变通
新时代的法官任职条件
法院院长任职的特殊要求
二、成为法官的多种路径
考训模式与市场模式
逐级遴选与公开选拔的探索
理想与现实之间
三、法官究竟是不是“官”
作为政治地位的行政职级
作为职业荣誉的法官等级
挂钩,还是脱钩?
“单独”职务序列和“两步走方案”
新规定,新征程
后 记:所有的路,都是必经之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