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之路》简介:

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后世僧侣不远万里赴印度求法的典范。

本书以《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古籍资料为依托,通过实地对玄奘西行沿途的塔尔寺遗址、榆林窟、莫贺延碛、高昌故城、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石窟、碎叶城遗址、怛罗斯城、巴米扬大佛、那烂陀寺遗址、阿旃陀石窟等地的考察,以当代考察与历史史料相结合的形式触摸古遗迹,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沿途的人文历史,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直观、生动的独特视角。

《玄奘之路》摘录:

鸠摩罗什熟知佛教经典,通晓汉语,译经进展得非常顺利。同时姚兴又委派800余人辅助他。据说,译出之后,鸠摩罗什手持梵本,而姚兴手持译本,二人互相校对,直到新出文字皆圆融无碍才罢体。鸠摩罗什先后译出了《小品》《金刚波若》《十住》《法华》《维摩》《思益》《首楞严》《持世》《佛》《菩萨藏》《遗教》《提无形》《呵欲》《自在王》《因缘观》《小无量寿》《新贤劫》《禅经》《禅法要》《禅要解》《弥勒成佛》等300余卷经籍,成为后世佛教发展的奠基之作。鸠摩罗什通过译经也深刻感受到西域修辞文体与中原语法的不同,这是他极为慎重之处。他认为,如果只是将梵语译为汉文,文采就失掉了,虽然能译出大意,但风貌异,就像“嚼饭哺人”,失了原味,还令人呕秽。而那种“心中孕育明德,流芳遍及四处,鸾鸟鸣于孤桐,轻音响彻九天”般的语言,才是他译经的信念和宗旨。 玄奘来到龟兹国时,对于鸠摩罗什译经理念的不同看法未表露,但从《大唐西域记》末尾的《记赞》一篇中可看到当时玄奘的态度,其弟子辩机提道:“法师之译经,亦犹是也,非如童寿道遥之集文,任生、融、睿之笔削。况乎园方为圆之世,斫雕从朴之时,其可增损圣旨,绮藻经文者欤?”鸠摩罗什较为自由、辞藻富丽的译经风格是玄奘译经所不提倡的,他们之间对于佛经的阐释态度也出现了较大差距。 鸠摩罗什对佛教经典的翻译,或许并不像辩机所言,可以妄加删改,而是在译著中存在着巨大的生长空间,是在对人类本性的认知以及他自己凝数十年心血,亲身经历的基础上融合而成,是他对生与死的感悟,对“色”与“空”的感悟。鸠摩罗什一生都在“色”与“空”交织的世界里挣扎,“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不仅是鸠摩罗什在佛教的创见,也是他经历的整体概括与人生信念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