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土中国》简介:

世纪之交前后,中国农村几乎同时在三个层面发生巨变:一是2006年国家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导致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巨变:二是在革命运动和市场经济双重冲击下,构成农村内生秩序基础的社会基础结构快速解体,形成了农村基础结构之变;三是一直构成农民意义世界和人生价值基础的传宗接代观念开始丧失,导致农民价值之变。这三变几乎都是千年未有之变,恰好都发生在2000年前后,这就可以在一个更具体的时空下面理解新的“乡土中国”。

《新乡土中国》摘录:

问题是农民的面部表情。面部表情的第一个要素是眼神。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面部表情的麻木必然与眼睛无神相联系,而无神的眼睛所反映出来的,主要不是物质生活的状况或农民是否穷困,而是精神层面是否感到有希望。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期待的人与对生活的和未来满怀失望的人是相当不同的。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期待,就会调动潜力为现在和未来做出准备。充满期待的人的眼光,是满怀希望的、炯炯有神的,他们的面色可能尽显沧桑却饱含活力,他们的心灵可能屡受挫折却仍然坚毅。他们是一群有信念的人,因此永远不会麻木。 何况那时候农村吹拉弹唱的能人到处都是,农民自己表演自己看的戏剧在艺术上的价值可能不高,但与农民生活相关,农民生活相关,农民兴致盎然地参与和观看。现在电视每天的确放映很多电影或戏曲与农民有什么关系?农民如傻子一样看着电视上小资们的调情,他们不可理解,正如焦大不喜欢林妹妹,因为林妹妹不能做事情。长此以往,只能看别人表演与自己无关的调情,农民不麻木实在是奇怪的事情。 在中国农民第一次有了大量闲暇时间的情况下,如何发展出健康的、具有农民主体性的消费闲暇的方式,是意义极为重大的现实问题,要让农民体验到美,诗化自己的生活,让农民获得心灵体验而不只是诉诸多感官刺激。要做到这些,就一定要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强化“体音美”等艺术素质教育;组织有闲的农村老年人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总之,我们要建立适应新时期形势的农民文化主体性。

《新乡土中国》目录:

修订版自序

第一篇 乡土本色
一 半熟人社会
二 村庄社会关联
三 村庄生活的面向
四 派性
五 大社员
六 红白喜事
七 村庄类型
八 村庄的含义
九 村庄共同体
十 人际关系理性化
附:巨变的图景
十一 农民福利的计算
十二 农民保守的原因
第二篇 村治格局
一 村治随想
二 好人治村与恶人治村
三 权力网络
四 村民代表
五 合作能力
六 村治的难题
七 村民小组会议
八 村民小组的治理
九 模化的权力结构
十 民事纠纷的调解
十一 治理、制度与资源
第三篇 制度下乡
一 抛荒
二 村务公开
三 税费改革
四 唱票评据
五 四荒拍卖
六 土地制度
七 农民收入
八 计划生育
九 合村并组
十 两票制与一肩挑
十一 积极村务与消极村务
十二 农村儿童为什么辍学
第四篇 村庄秩序
一 磨洋工
二 划片承包
三 乡村水利
四 老人协会
五 村民小组长
六 文化与性格
七 动员与分配
八 少数人决定
九 富裕村的麻烦
十 村庄精英的谱系
十一 村民上访的理由
十二 农民抗争的特点
第五篇 乡村治理
一 两委关系
二 党政关系
三 条块关系
四 干群关系
五 乡村债务
六 乡镇财政
七 招商引资
八 小城镇建设
九 村干部的报酬
十 农民负担的机理
十一 积极行政功与过
十二 乡镇体制改革的方式
第六篇 乡村研究方法
一 学术对话的理由
二 实证研究的层面
三 学术规范与学术共同体
附录:重建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
四 返回常识——以吴毅著《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为例
附录:阅读农村,阅读中国
五 大理论与中观理论——评《黄河边的中国》的方法
附录: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20条
结语从乡村治理到乡村建设
代跋我的农村研究之路
后记
修订版后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