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想做》简介:

内容简介:

在崇尚工作、谴责怠惰的大环境下,拼命工作的人却并不健康快乐,在追求优质生活品质的同时,失去了生活。

——我们可以停下来吗?我们文化中“非做不可”的精神被根植于大部分人体内,以至于我们不能让自己听到,甚至很难去想象一个叫停的声音。

——我们要停下来了。在度过漫长的一天,经历过工作的高压熔炉,我们都听到了一个低沉的声音:“我太累了,能歇歇吗?”

伦敦大学教授、精神分析学家乔希·科恩在本书中和我们探讨了“什么都不做”的矛盾与乐趣,他发现当生活陷入僵局,“无所事事”竟成了一种自我成就的有效方式。而这样的方式,也贯穿了安迪·沃霍尔、奥逊·威尔斯、艾米莉·狄金森、大卫·华莱士等文学艺术家们“不工作”的一生。

作者将惰性分为四个类型:疲惫、懒惰、白日做梦、游手好闲。通过个人经历和他咨询室里的故事,带我们一探看似不合常理的处世法则下,蕴含的无限可能。

编辑推荐:

☆“不要浪费时间”的教导带来了“绝不能停下”的恶性循环

不知道今天午饭吃什么,不知道下班后可以做些什么,甚至不知道周末要如何度过……即使疲倦地躺在床上,也要机械地滑动屏幕,漫无目的地游荡在社交媒体上,让洗脑的bgm灌满自己。

☆“你真的不介意被人打扰吗?难道你不想待在床上吗?”

我们梦想着去拼搏,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这种雄心壮志下又藏着另一种渴望——回到床上去,什么都不做。给爱睡懒觉/社交恐惧/过度劳累/找不到生活意义的你,翻开这本书,让我们暂时停下来,摸一会鱼。

☆在心理咨询室的真实案例中,窥见同样的自己

“在下班后或照顾孩子的间隙中挤出一个小时来到心理诊室的人们,被工作生活所困扰,早已精疲力竭,但当手机嗡嗡声响起(“抱歉,可能是工作上的事”),他们还是会忘掉自己正是由于工作的压力才来到这里。”

☆文学艺术家们和你一样社交恐惧/暴饮暴食/懒散懈怠……

安迪·沃霍尔把自己锻造成不会出错的工作机器;电影以外的奥逊·威尔斯,吃喝妄为,肆意消耗;艾米莉·狄金森不仅把诗歌深锁在盒子里,她生前也绝少出门、亦不见客;作家大卫·华莱士则极度抑郁,疯狂看电视是他自我消解的方式。

☆没有说教,没有鸡汤,这本书只想和你一同放松漫步,寻找更多可能

“这不是激情的宣言或尖刻的社会评论”,“在一个被信息淹没、被逼得心烦意乱、生活被压力、无力和疲劳所困扰的世界里,这本书有一些话要对那些犹豫不敢选择停下的人说。”——亚马逊读者真实评价

☆这不是逃避,而是更好地审视。那些“停下来”的人从他们的选择和决心中找到了救赎——他们的负担减轻了,并对生活大声说:“我宁愿不这样做”。

《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想做》摘录:

真正的神性不在于工作,而在于不工作。任何人都能工作,但不工作是上帝的特权。艺术家和上帝一样,也不是“劳 动者”。建筑师用石头砌墙、架桥或建造目常生活中其他有用的东西,而雕刻家只用石头将想象世界中的东西变成现实。无论艺术家看起来多么努力,其作品都没有什么真正的用途和功能。艺术家马丁・克里德( Martin Cree)用光线将“全世界+作品=全世界”这行文字投射到各种建筑上,这个公式就完美地浓缩了上述观点。“作品”本质上是多余的一它既不增加也不少世界内容的总和。那些自称纳税人,却将艺术家视为懒虫或废物的人也证明了同样的观点。这个世界并不像需要泥瓦匠或医生那样“需要”艺术家。

《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想做》目录:

引 言 / i
第一部分:重力 / 001
第一章:倦怠者 / 003
“人们每分每秒都在工作”:安迪·沃霍尔 / 036
第二章:懒虫 / 061
“这座沉重的肉山”:奥逊·威尔斯 / 094
第二部分:反重力 / 119
第三章:白日梦想家 / 121
“我居住在可能里面”:艾米莉·狄金森 / 151
第四章:游手好闲者 / 179
“忍受乏味”: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 216
结 语 / 244
注 释 / 251
参考文献 / 262
授权许可 / 267
索 引 / 270
致 谢 / 276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