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直解》简介:
《成唯识论直解》还在附录中收录了《大乘百法明门论》和《唯识三十颂》的直解。前者有助于初学者了解唯识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后者有助于掌握《成唯识论》的纲要。
《成唯识论直解》摘录:
唐代澄观在《华严经疏》卷二、《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九中指出了法性宗(此处包括空宗和性宗)与法相宗在理论上的十种差异: 一、一乘与三乘之差异。法相宗以三乘为真实,一乘为方便;法性宗以三乘为方便,一乘为真实。 二、一性与五性之差异。法相宗以“五性各别”(即众生有五种种性)、有不成佛之众生为了义,“一性皆成”(即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为方便;法性宗以“五性各别”为方便,“一性皆成”为真实。 三、唯心真妄之差异。法相宗认为万法由阿赖耶识(即妄心)而生,法性宗认为由真如与无明和合而缘起诸法(即万法由真心而生)。 四、真如随缘还是凝然之差异。法相宗认为真如凝然(即静止)不作诸法;法性宗认为真如具不变、随缘二义,由于真如能随缘,所以能随或染或净之缘而生善恶之法。 五、三性空有、即离之差异。法相宗认为三性中,遍计所执性是空,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二性为有(此二性离而不即,并非同一);法性宗认为依他起性之无性即圆成实性(此二性即而不离,二性同一)。 六、众生与佛不增不减之差异。法相宗认为五性之中,有一类无种性人是不能成佛的,所以众生界不减,佛界也不增;法性宗认为一理齐平,众生与佛的本体无二,所以众生与佛二界不增不减。 七、二谛空有、即离之差异。法相宗认为俗谛为空,真谛为有,空有各别;法性宗认为即有之空为真,即空之有为俗,真空妙有,体一名异。 八、四相一时与前后之差异。法相宗认为生、住、异、灭之四相前后异时,生、住、异为现在、灭为未来,生灭不能同时;法性宗认为一刹那间同时具足四相,即相(现象上)有名生,实(实际上)无名灭,正生即正灭,不待后无。 九、能所断证即离之差异。法相宗认为能断是智,所断是惑(即烦恼),能证是心,所证是无为之理,体性俱别;法性宗认为照惑之无(即照见烦恼本质上不存在)体即是智,能证之智外无所断之惑,又照智无自体,即是真如之性。 十、佛身有为无为之差异。法相宗认为如来之四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