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简介:
中国佛学是随着由印度传来的佛教而产生的一种宗教哲学。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原有的思想相接触,不断变化,不断发展,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的新学说。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一方面,印度发展着的佛教思想仍在不断传来,给予了它持续的影响,另方面,已经形成的 中国佛学思想也逐步成熟,构成了如天台、贤首、禅宗等各个体系。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摘录:
以早期译籍的传习事实为旁证,同目录相对照,中国最早的译家有两人,一是安世高,一是支娄迦谶。【p27】 安译限于小乘上座一系,支译则专属大乘经类(当时大乘兴起不久)。 另外,从学说方面看,安世高所译的小乘上座部的经,重点是放在“禅数”上;支谶所译大乘经虽是多方面的,但重点在“般若”。小乘,特别是上座系最讲究“禅数”,他们认为戒定慧三学中,戒是根本,实践就是定与慧,定指“禅”,慧即是了解“数”。所谓“数”,即“数法”,指毗昙而言。毗昙即阿毗达摩,有种种译法,一般译为“对法”,也可译为“数法”。叫它“数法”是因为它:一,释经的名数分别:经中的法相繁多,名目不一,要将它整理分类,一般就以数为分类的标准,把相关联的法分成一类,然后依序数的次第排列为一法、二法、三法等等,这种分类办法叫做“增一”;在毗昙中占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而、对于法的诸门分别:即对某依法,既归于这一类,又可归于另一类,如地水火风,既在四大中讲,也在六界中讲;对于某一法在此处讲,在彼处亦讲,这就叫“数数分别”,也与数相关。总之,凡阿毗达摩都与数有关系,所以叫数法。安世高所译,除“数”外就是“禅”。禅法也有种种,其中一种叫“安般守意”,后来也译作“持息念”——“安”指入息(吸),“般”指出息(呼),“持息”就是控制呼吸,“念”就是说专注一心。“守意”既指“念”而言,也即当作“持”解。总之,这种禅既要求有意识地控制呼吸,同时又要求专注一心,思想集中,此即上座系的十念之一。 支译着重在大乘“般若”,既包括理论,也注意时间。般若的“缘起性空”理论,是指法的自性空,这原是反对小乘有部执名相为实有说的,因此,与名相发生关系的“自性空”,是般若的特点之一。般若的时间也是针对小乘讲的,小乘讲禅为十念,大乘则讲般舟(念佛)三昧与首楞严(健行)三昧;前者是借助于智慧,专心念佛,可以使佛现前,小乘则不承认有佛的形象呈现。后者是健步如飞之意,...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目录:
序
第一讲 佛学的初传
第二讲 西域传本佛典的广译
第三讲 般若理论的研究
第四讲 禅数学的重兴
第五讲 关河所传大乘龙树学
第六讲 南北各家师说(上)
第七讲 南北各家师说(下)
第八讲 宗派的兴起及其发展
第九讲 南北宗禅学的流行
余论
附录
四十二章经抄出的年代
安世高
支娄迦谶
支谦
朱士行
竺法护
毗昙的文献源流
谈谈有关初期禅宗思想的几个问题
三论宗
天台宗
慈恩宗
华严宗
禅宗
宋代佛教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