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 (外二篇)》简介:
汪晖先生并非专业的藏学研究者,却写出了专业藏学家难以企及的专业之作,从中我不仅读出了作者的学养和学识,也读出了作者的理性和良知。——沈卫荣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汪晖先生将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置于中国近代被西方列强殖民化的过程中详加分析,指出今天东西方之间有关“西藏问题”的观点、立场差异实际上很大程度是根植与那一特定时期的利益纠葛与历史情结。在这方面,本书所收另两篇论文《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跨体系社会与区域作为方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佐证和更深刻的历史背景。——石硕
《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 (外二篇)》摘录:
1912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驱汉令”和1913年的《蒙藏协定》所包含的种族、宗教和国家的多重要素与晚清民初高涨的汉族种族和政治民族主义桴鼓相应,它们不一,但同受民族主义潮流的影响。 归纳起来看,晚清以降,中国民族主义可以区分为三种主要形态:一、辛亥革命前,为推翻清朝,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党人倡导以反满为中心形成汉民族国家轮,所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及尊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就是这一汉民族主义的产物。但是,正如论者指出,这是适应革命造反而产生的理论,一旦掌握政权的目的达到,它必然会向其他两种形态转化。二、康有为、梁启超以国际竞争和多民族的历史状态为依据,倡导“合群救国论”或“大民族主义”。这一理论认为,汉满藏回蒙早已经相互同化,应该在君主立宪制框架下形成民族国家或国民国家。他们要求保留君主立宪的政体形式以及以孔教为国教的想法,实际上透露了一种焦虑,担心同属“中华民族”的五族在宗教、血统、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确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必须找到一种能够容难这些差异的政体形式及其意识形态。三、中华民国成立后以“清帝国的国家界限来断定民族范围的国族主义”或“多元性单一民族论”,其典型的表达就是孙中山在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宣言:“国家直奔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 (外二篇)》目录:
序(石硕)
上篇 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
引言
一 两种东方主义的幻影
1.基督徒的另一个故乡
2.赫尔德、康德、黑格尔的西藏观
3.神智论与西藏形象
4.种族主义及纳粹意识形态中的西藏
5.60年代的苦闷与西方大众文化中的喇嘛形象
二 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变奏
1.宗主权的概念与国际关系中的“承认的政治”
2.民族一国家视野中的中国观与西藏观
3.规则的较量:殖民扩张、中国革命与“西藏问题”的发生
三 民族区域自治与“多元一体”的未完成性
1.中国民族主义的三种形态
2.民族区域自治及其基本原则
3.“多元一体”与民族区域及其混杂性
四 “后革命”、发展与去政治化
1.如何解读民族政策的危机?
2.民众的观点、民族的观点与两种身份政治
五 宗教社会、市场扩张与社会流动
1.世俗化过程中的宗教扩张
2.市场化、全球化与语言危机
3.日常生活方式的巨变
4.社会流动、移民权利与民族区域的社会危机
六:承认的政治”、与多民族社会的平等问题
七 抗议运动是一种尊严政治
中篇 跨体系社会与区域作为方法
引言
一 两种区域主义叙述
二 地方的非地方性:稳定与流动的辩证
三 区域的中心一边缘及其相对化
四 两种或多种新势力
五 时空结构的差异性
六 横向时间与政治文化的非人格化
下篇 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
引言
一 “琉球问题”、区域关系与19—20世纪国际规则的巨变
二 帝国主义国际法的最初运用
三 冷战的预兆:开罗会议与琉球的战后地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