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哲学史(增订本)》简介:
本书是当今著名哲学家劳思光先生在中国哲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通过其独特的“基源问题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将上下数千年中国哲学的內涵,条分缕析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第一册主要介绍古代中国思想及儒、道、墨、法、名等各家学说。第二册主要介绍汉代宇宙论中心之哲学思想、魏晋玄学与中国佛教哲学。第三册上下主要介绍唐末思想之趋势与宋明理学的发展,以及明末清初的哲学思想、乾嘉学风与戴震的思想。其中每一章节,皆有深入浅出的说明,其内容正是中国哲学的深层内涵。
《新编中国哲学史(增订本)》摘录:
古中国最重要之民族,可分为三支;每一支中又有许多小族,故可称之为“集团”。此三者分别为“华夏”“东夷”及“苗蛮”。 华夏民族之活动地区,始自西北(今陕甘一带),而逐渐向今河南及山西境拓展;东夷民族之活动地区主要在渤海沿岸,今山东地区,扩及于淮水沿岸。至于江汉及其南方,则为苗蛮民族之地区。 华夏民族就其发源地说,可称为西方民族。此一民族在传说中以“少典”为最早,而以炎帝及黄帝为最重要之代表。
《新编中国哲学史(增订本)》目录:
《新编中国哲学史 卷一》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序 杨国荣
论中国哲学史之方法——中国哲学史序言
第一节 已往成绩之检讨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的方法问题
第三节 哲学史的任务与基源问题研究法
第四节 中国哲学史的特殊问题
第一章 论中国古文化传统之形成
第一节 略说古史资料及考证之设准
第二节 古中国民族分布大略及殷民族之发展
一、古民族之三集团
二、殷民族略考
三、结语
第三节 殷周民族之关系及其盛衰
一、略论周民族之起源及发展
二、殷周关系
三、周初之政治形势
第四节 南北文化传统之形成及影响
一、南方传统之形成及其特色
二、北方传统之形成及其特色
三、南北传统与先秦哲学思想
第二章 古代中国思想
第一节 有关原始观念之问题
第二节 古代中国思想的重要观念
一、《诗经》中之“形上天”观念
二、《易经》中之“宇宙秩序”观念
三、《书经》中之政治思想
第三节 附论原始信仰
一、人格天观念
二、中国古代之“神鬼”观念
三、“命”观念
第三章 孔孟与儒学
(上)孔子与儒学之兴起
第一节 儒学之源流问题
第二节 孔子之生平及其学说
一、孔子之生平
二、孔子之学说
三、孔门学派与孔子遗留之问题
(下)孟子及儒学之发展
第一节 孟子之生平及其自处
第二节 孟子之学说
一、心性论
二、政治思想
三、其他理论
第四章 道家学说
第一节 道家思想之源流及时代问题
第二节 老子与《道德经》中之思想
一、老子其人
二、《老子》其书
三、《道德经》思想大要
第三节 庄子与《南华经》中之庄学
一、庄子其人与其书
二、庄子之思想
第五章 墨子与墨辩
第一节 墨子其人其书之时代
第二节 墨子之思想
一、兼爱
二、天志与权威精神
三、尚同与国家论
四、非攻、非儒、非乐——墨子之文化观
第三节 墨辩
一、墨辩之时代
二、《墨经》中所涉之逻辑问题与名家理论
三、《墨经》中之逻辑理论
四、《墨经》中所涉之知识问题
第六章 荀子与儒学之歧途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荀子之生平
第三节 苟子之学说
一、性恶与师法
二、心与天
三、君与礼
四、“学”观念与“正名”
第七章 法家与秦之统一
第一节 法家之人物及著作
第二节 韩非思想之特色及其传承
第三节 韩非之思想
一、论治乱
二、论主权
三、“势”与“明”
四、二柄与虚静
第四节 韩非之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第八章 名家与名学
第一节 名家之立场及特性
第二节 《公孙龙子》之理论
一、“指物”
二、“白马”与“坚白”
三、“通变”与“名实”
第三节 关于“名学”一词之讨论
一、胡、谭之说
二、先秦思想中“名”字之用法
后序
一、关于胡、冯之书
二、关于“天”观念
三、关于方法问题
书目录要
《新编中国哲学史 卷二》
导言:总论中国哲学之中期——附论汉唐文化问题
第一节 释“中期”之意义
第二节 本期中国哲学之演变历程
第三节 汉唐文化对士人心态之影响
第一章 汉代哲学
第一节 汉代哲学之外缘观察
第二节 汉代哲学之内在解析
第三节 汉儒之没落
一、心性论问题之分裂
二、阴阳五行说与汉儒之关系
第四节 道家思想之肢解
一、“超越我”之形躯化——道教
二、文化否定论之孤立化——放诞之风
三、“守柔”与“无为”之技术化——黄老之术
第五节 董仲舒与“天人相应”之观念
第六节 《礼记》之思想
一、《礼记》一书之特色
二、《大学》与《学记》
三、《中庸》之时代及其理论
四、《乐记》之理论
第七节 《易传》之思想
一、《易传》与卦爻辞违异
二、《易传》乃杂辑而成
三、《易传》中之特殊论点
四、《易传》理论之评论
第八节 《淮南子》、扬雄与王充
一、《淮南子》
二、扬雄之思想
三、王充之思想
第九节 结语
第二章 魏晋玄学
第一节 玄学之根源及分派
一、玄学与儒道之关系
二、才性派之特色
三、名理派之特色
第二节 “才性”之说
第三节 “名理”之说
一、何晏
二、王弼
三、向秀与郭象
第三章 中国佛教哲学
后记
书目略录
《新编中国哲学史 卷三·上》
《新编中国哲学史 卷三·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