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简论》简介:
在传统训诂学断裂了半个世纪的年代,是当代训诂学大师陆宗达先生首先站出来呼唤它的复生;《训诂简论》以它通俗的语言、准确的阐释,认真严肃又轻松地,把没有接触过训诂的青年一代,带人这门古老而有用学科的殿堂。
《训诂简论》摘录:
宋代的理学家常常用解经来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因此常犯“辗转为训”的毛病,凭空推测,失其客观。如:《礼记·大学篇》:“致知在格物。”朱熹注:“格,至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穷极,无不到也。”这是一个典型的辗转为训的例子。按朱熹的意思,“格”训“来”,“来”与“至”同义,“至”又与“极”意义相近,“极”又可训释为“穷极”。最后,“格”就有了“穷至”、“穷极”即“彻底研究”的意思了。因为朱熹的哲学思想是:人的知识和智慧是先天具有的,是万能的。人的思维可以“穷至”、“穷极”事物的真理,只要凭借自己的思想去认识,就可以彻底地了解一切,无所不到。朱熹为“格”作的训话,完全是为了阐发他这个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哲学观点的。 正确的训诂应当是什么呢?郑玄注《大学》:“格,来也。”《说文·木部》:“格,木长貌。”段玉裁注:“木长别于上文长木者,长木言木之美,木长言长之美也。木长貌者,格之本义。引申之,长必有所至,故《释诂》曰:‘格,至也。’《抑》诗传亦曰:格,至也。’凡《尚书》‘格于上下’、‘格于艺祖’、‘格于皇天’、‘格于上帝’是也。此接于彼曰至,彼接于此则曰来。郑注《大学》曰:‘格,来也。’凡《尚书》“格尔众庶、“格汝众’是也。”段玉裁的解释本戴震之说。他为了把《说文》、《尔雅》的解释和郑玄的注统一起来,绕了一个大弯子,先用“木长貌”引申出“至”,又用“此接于彼”和“彼接于此”来统一“至”和“来”,这种解释,终嫌迂曲。《方言》:“𢓜,来也。”魏《三体石经》篆、隶、古三体都有“ 𢓜”字。而这个“ 𢓜”字在《说文》中应是“徦”字。《说文》:“ 徦 ,至也。”《汉费凤碑》中“有耻且格”已作“𢓜”。后世以“格”代“𢓜”,与训“木长貌”的“格”字相混。所以,“格物”应是“𢓜物”,也就是“来于物”。……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解释词义时,如果不在语言文字上持有充分的论据,而凭主观脆断,就会完全歪曲文献的原意。
《训诂简论》目录:
前言
一、什么是训诂
一、训估的内容
甲、保存在注释书和训治专书中的
训治内容
(一)解释词义
(二)分析句读
(三)阐述语法
(四)说明修辞手段
(五)阐明表达方法
(六)串讲大意
(七)分析篇章结构
乙、保存在文献正文中的训治内容
(-)以训治形式出现的正文
(二)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治
三、训估的方法
(一)以形说义
(二)因声求义
(三)核证文献语言
(四)考察古代社会
四、训沽的运用
(一)运用于古代文献的注释工作
(二)通过训估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及其科学文化
(三)运用于工具书的编纂
(四)运用于指导阅读和语文教学
(五)训信在汉语科学研究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后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