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激进时代的建筑笔记》简介:
眼花缭乱的建筑潮流在1980 年代如此,现在也同样如此。这些建筑师的观点和他们的设计彼此不同,甚至完全相互对立,那么,建筑学中有没有一个判断对错的客观标准?或者是否有必要确立一个这样的标准?这些各不相同的建筑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它们是怎么从最初的现代主义建筑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作为一名建筑师,作者通过荷兰留学,在专业思想上脱离了古典的康德主义,从相信有绝对的真实性和超越历史的永恒价值,变为相信任何价值和意义都是历史性存在的,逐渐意识到与其研究空间的本质,不如追问空间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出于留学经历,作者也意识到欧洲现代主义的传统强调建筑的社会功能和意义,这和美国现代主义偏重形式的自洽是非常不同的,从而意识到,需要从现代性的高度观察和研究建筑问题。
建筑绝不仅仅是视觉的游戏,让人感到表面的愉悦。建筑是观念的艺术,是不同社会价值和信念的交锋在物质形态上的呈现,也是体现某些长久(如果不是永恒)价值和理想的行动。而今天建筑的状态,很多现在的设计理论和想法往前追溯,都能在五六十年代找到源头。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的建筑学文章合集,包括历史与理论、建筑评论、随笔、访谈四部分,述及了二战后现代建筑转向时期的几位重要建筑师,勾画了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转折时期的建筑思想脉络,有关于几种主要的现代建筑史观和建筑设计的基本模式的讨论,国外建筑教育中的一些著名院校的发展历史,作者个人对于社会、文化和建筑问题的观点,等等。
《后激进时代的建筑笔记》摘录:
1949年以后的社会主义时期,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强大压力下,经过两代人的时间,在建筑和视觉艺术领域里发展形成了一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设计方法和语言。这是一个融会了西方古典艺术规范和现代建筑与艺术语言的成熟的体系。在差不多40年的时间里,建筑师和艺术家用这套体系创作出了一批经典作品。在这样一个中国的“前现代”时期,艺术语言和社会体制、生活方式一度达到了一个高度吻合的状态。但是当那种生活方式离我们而去之后,老的艺术语言,连同那种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也不复存在,成为历史标本而失去活力。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关于真实性的标准,重新界定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并建立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语言规范。
《后激进时代的建筑笔记》目录:
自序:在思想的迷宫中跋涉
历史与理论
空间·事物·事件
现代建筑的写作者们
现代性与地域主义:
解读《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抵抗建筑学的六要点》
现代建筑形式语言的 5 个基本范型
贝尔拉格学院:从蒙台梭利乐园到校园
荷兰建筑中的结构主义
转折:十次小组(Team X)与现代建筑的危机
通俗建筑、数据设计、作为网络和流动要素的城市:
与 MVRDV 有关的几段往事
建筑评论
追求真实:关于张永和的建筑创作
1960 年代与 1970 年代的库哈斯
阴影的礼拜:评维尔·阿雷兹的建筑思想及背景
从香山饭店到 CCTV:中西建筑的对话与中国现代化的危机
现实与观点:随笔
一种现实(一)
一种现实(二)
一种现实(三)
立此为据
我的建筑学常识
我们画的是施工图吗
碎·灰空间·完成度
建筑设计的版权与侵权
访谈
短长书:朱亦民十问赫尔曼·赫茨伯格
惑与不惑 :《设计家》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朱亦民
建筑师在做什么 : 有方 vs 朱亦民
附录
参考文献
图片出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