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第一卷)》简介:

韦伯作品集》精装新版!

《经济与社会》被评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专著。书中包括京特·罗特长篇导读,多位韦伯研究专家详细注释。

玛丽安妮称《经济与社会》为韦伯毕生的主要工作,全书内容涵盖了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是一部韦伯的“社会学大全”。

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进行了世界历史层面的经验比较,再现各大文明演进路径,对我们理解现代世界的由来与可能发展方向有颇多启发。

——————

《经济与社会》原著共两卷,英文本由多位韦伯研究专家合作翻译,并加有长篇导言和注释,于1968年出版。本书被众多学者推为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著作。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全面而系统地表述了他的社会学观点和对现代文明本质的见解。他对社会学的定义、对象、方法及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又分别互有交叉地阐发了他的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思想。韦伯广泛地援引世界历史资料,把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和不同社会中的经济形式、法律形式、统治形式纳入他独特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地做出类型化比较研究和系统化因果分析。韦伯的研究以现代西方社会为立足点,通过对东西古今各种文明的比较,突出“理性化”这一特质,以此作为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和特征。

《经济与社会(第一卷)》摘录:

因此,即使在宗教演进的原初阶段,就已经出现了——简言之——一切形式的宗教恩宠学说,从gratia infusa直到最严格的因善举而得救的信条。 gratia infusa,拉丁文,“浇灌的恩宠”,天主教指信徒借此生爱、由爱而形成信仰,于是得到称义的能力。

《经济与社会(第一卷)》目录:

缩略语列表
1978 年再版前言
前言
导读 京特·罗特
1. 断语
2. 社会学理论、比较研究和历史说明
3. 中世纪贸易公司的法律形式
4. 古代日耳曼历史上的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
5. 罗马帝国与德意志帝国
6. 古代的经济理论
7. 古代的政治类型学
8. 韦伯对未来的预见及其学院派政治学
9. 《经济与社会》的计划
10. 《经济与社会》的结构
11. 韦伯的政治著述
12. 关于《经济与社会》的编译
13. 鸣谢
第一部分 概念讲解
第一章 社会学基本术语
篇首提示
一、社会学及社会行动的定义
二、社会行动的类型
三、社会关系的概念
四、行动取向的类型:习惯、习俗、自我利益
五、正当性秩序
六、正当性秩序的类型:惯例与法律
七、正当性的基础:传统、信仰、成文法规
八、冲突、竞争、选择
九、共同体关系与联合体关系
十、开放的与封闭的关系
十一、社会行动的归责:代表与相互负责
十二、组织
十三、组织的秩序:同意与强加
十四、行政型秩序和调整型秩序
十五、经营,正式组织,自愿与强制型联合体
十六、权力与支配
十七、政治组织与僧侣政治组织
第二章 社会学的经济行动诸范畴
篇首提示
一、经济行动的概念
二、效用的概念
三、行动的经济取向模式
四、理性经济行动的典型举措
五、经济组织的类型
六、交换媒介、支付手段、货币
七、货币使用的主要结果以及信贷
八、市场
九、经济行动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
十、货币核算的合理性。管理和预算
十一、营利的概念与类型。资本的作用
十二、实物形式的计算
十三、货币经济形式合理性的实质条件
十四、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十五、劳动的经济分工类型
十六、劳动的技术分工类型
十七、劳动的技术分工类型(续)
十八、劳动分工的社会表现
十九、劳动分工的社会表现(续)
二十、劳动分工的社会表现:对物质生产资料的占用
二十一、劳动分工的社会表现:对管理功能的占用
二十二、对劳动者生产资料的剥夺
二十三、对劳动者生产资料的剥夺(续)
二十四、职业概念与职业结构类型
二十四 a、占用及市场关系的主要形式
二十五、劳动生产率的可计算性所依据的诸条件
二十六、共产主义的若干形态
二十七、资本货物与资本核算
二十八、贸易的概念及其主要形式
二十九、贸易概念以及贸易的主要形式(续)
二十九 a、贸易概念以及贸易的主要形式(续)
三十、资本核算达到最高度形式合理性的若干条件
三十一、资本主义营利取向的主要模式
三十二、现代国家的币制以及不同的币种:通货
三十三、限定货币
三十四、纸钞
三十五、货币的形式效力和实质效力
三十六、货币政策的方法与目标
三十六 a、补论:《国家货币理论》评注
三十七、政治实体对经济秩序的非货币意义
三十八、政治实体的财政
三十九、公共财政对私人经济活动的影响
四十、经济因素对组织形成过程的影响
四十一、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
第三章 正当支配的类型
(一)正当性的基础
一、支配与正当性
二、权威的三种纯粹类型
(二)辅之以官僚行政班子的合法权威
三、合法权威的纯粹类型
四、合法权威的纯粹类型(续)
五、独断式官僚制
(三)传统型权威
六、纯粹类型
七、纯粹类型(续)
七 a、老人统治、家长制与家产制
八、家产制生计:俸饷与封地
九、等级式支配及其权力的划分
九 a、传统型支配与经济
(四)超凡魅力权威
十、超凡魅力权威与超凡魅力共同体
(五)超凡魅力的程式化
十一、超凡魅力共同体的出现和继承问题
十二、超凡魅力班子的占用类型
十二 a、身份荣誉和权威的正当化
(六)封建制
十二 b、 西方的封建制及其与家产制的冲突
十二 c、食禄封建制与其他变体
十三、不同类型权威的组合
(七)超凡魅力沿着民主方向的变革
十四、民主性质的正当性、公民投票产生的领袖与当选官员
(八)团契与权力的划分
十五、团契的类型与权力划分的类型
十六、根据功能对权力的具体划分
十七、政治上的三权分立与经济的关系
(九)政党
十八、定义和特征
(十)直接民主与代议制行政
十九、直接民主与显贵行政的条件
二十、显贵行政
(十一)代表
二十一、主要形式与特征
二十二、由利益集团代理人构成的代表
第四章 身份群体与阶级
一、阶级状况与阶级的类型
二、有产阶级
三、商业阶级
四、社会阶级
五、身份与身份群体(Stand)
第二部分 经济以及规范性权力和实际权力的角斗场
第一章 经济制度与社会规范
一、法律秩序与经济秩序
二、法律、惯例和习俗
三、《答鲁道夫 · 施塔姆勒》补论
四、法律与经济的最一般关系概述
第二章 有组织群体的经济关系
一、 经济行动与经济能动性群体
二、开放的与封闭的经济关系
三、群体的结构与经济利益:垄断主义和扩张主义倾向
四、经济能动性群体满足需求的五种类型
五、满足需求以及税收对资本主义和重商主义的影响
第三章 家族、邻里与亲属群体
一、家族:家庭的、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休戚与共
二、 邻里:不带感情色彩的经济博爱
三、家族中两性关系的调整
四、亲属群体及其对家族的经济影响
第四章 家族、经营与大庄园
一、经济、军事及政治群体对共同财产法和家族继承权的影响
二、家族的解体:计算精神的发展及
现代资本主义经营的兴起
三、另一种发展:大庄园
第五章 种族群体
一、“种族”成员
二、对共同种族渊源的信仰:多种社会根源和理论歧义
三、部落与政治共同体:“种族群体”概念的无效性
四、民族性与文化声望
第六章 宗教群体(宗教社会学)
(一)宗教的起源
一、宗教行动与巫术行动本初的现世取向
二、对精灵、魔鬼与灵魂的信仰
三、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
四、众神与功能神
五、祖先崇拜与家长的祭司地位
六、政治神与地方神
七、与日常宗教需求及政治组织有关的普救论和一神教
(二)巫术与宗教
一、巫术强制与祈求、祈祷和献祭
二、祭司与巫师的分化
三、对诸神与魔鬼之成败的反应
四、道德之神以及对他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五、宗教伦理的巫术起源和禁忌的理性化
六、禁忌规范:图腾崇拜与共餐制
七、种姓禁忌、职业等级伦理、资本主义
八、从巫术伦理到良心、罪与救赎
(三)先知
一、先知对祭司与巫师
二、先知与立法者
三、先知与道德导师
四、神秘教义传播者与导师
五、道德预言和样板式预言
六、先知启示的性质:作为一个有意义整体的世界
(四)先知与祭司之间的会众
一、会众:恒定的俗众联合体
二、经文、教义和圣典宗教
三、作为先知宗教之结果的布道与教牧关怀
(五)农民、贵族与中产阶级的宗教倾向
一、农民的宗教以及对它的意识形态美化
二、贵族对宗教的漠视以及缘何为信仰而战
三、官僚对宗教的漠视
四、资产阶级的狂热虔诚与经济理性主义
(六)非特权阶层的宗教
一、手工艺人对待会众宗教和救赎宗教的倾向
二、奴隶、短工和现代无产者的宗教惰性
三、救赎宗教从特权阶层向非特权阶层的发展
四、非特权阶层中妇女的宗教平等
五、救赎宗教对高等与下等阶层的不同功能:
正当性与补偿
六、贱民民族与不平感:犹太教与印度教
(七)理智主义、知识分子和救赎宗教
一、祭司与僧侣:理智主义的宗教阐释者
二、 作为宗教革新者的高层知识分子
三、特权阶层的政治衰微和知识分子的遁世倾向
四、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贱民理智主义的宗教影响
五、古代犹太教:上等与下等阶层的理智主义
六、早期基督教的主流倾向:反理智主义
七、中世纪基督教的精英理智主义和大众理智主义
八、现代理智主义身份群体和世俗的救赎意识形态
(八)神正论、救赎与再生
一、神正论与末世论
二、得救预定论和天命
三、神正论的其他解决办法:二元论和灵魂转世
四、救赎:今世与来世
(九)通过信教者的努力而得救
一、通过仪式而得救
二、通过善举而得救
三、通过自我完善而得救
四、恩宠的确定性和宗教精英
(十)禁欲主义、神秘主义与得救
一、拒世的与入世的禁欲主义
二、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
三、东方与西方救赎的决定性差异
(十一)救世神学或外来的救赎
一、通过救世主的化身和通过机构恩宠而得救
二、仅仅通过信仰而得救及其反理智主义后果
三、通过信仰得救预定论而得救
(十二)宗教伦理与尘世:经济
一、尘世美德与终极目的伦理
二、家庭孝道、邻里相助以及补偿
三、布施、兄弟之爱和保护弱者
四、宗教伦理、经济理性和高利贷问题
(十三)宗教伦理与尘世:政治
一、从政治顺从到反政治的拒世
二、道德观与政治的紧张和妥协
三、自然法与职业伦理
(十四)宗教伦理与尘世:性与艺术
一、纵欲和禁欲
二、婚姻和妇女的宗教地位
三、伦理宗教和艺术的紧张关系
(十五)各大宗教与尘世
一、犹太教与资本主义
二、犹太教的理性主义和清教的禁欲主义
三、伊斯兰教的现世性及其经济伦理
四、佛教的来世性及其经济后果
五、耶稣对尘世的冷漠
第七章 市场的非人格性及市场伦理(未竟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