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激情的爱情》简介:

爱情现象学探讨在卢曼社会理论整体框架中扮演了一个特殊角色。从学术生涯伊始,卢曼就涉入这一主题,在1968/1969年冬季学期代理阿多诺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教席时,他选择了“爱情”为授课主题。

卢曼认为,西方的爱情语义学自16世纪后半叶以来的形式变化,反映了造成人格性亲密性日益增长的社会分化。爱情媒介从社会系统中分化而出,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中出现的“激情”语义学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作用的实质是以悖论化代替过去的理想化作为编码路径。可见,亲密关系对于卢曼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是以悖论为生命力的交互作用系统,为了展开恋人间行动/体验的悖论而存在。爱情悖论的系统化能力,间接地提醒人们,不确定性并非秩序的敌人,反而是对冲不确定性的最佳手段,而爱情秩序的存在,也证明某些后现代理论家提出的绝对混沌并不成立。

《作为激情的爱情》摘录:

在此意义上,爱情作为媒介本身不是情感,而是一种交流符码,人们根据这一符码的规则表达构成、模仿情感,假定他人拥有或否认他人拥有某种情感,如果相应交流得以实现,还能让自身去承担所有的后果。早在17世纪——我们在后面篇章中还会提及人们就完全意识到,无论如何强调作为激情的爱,实际上都关涉一种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能够被扮演,还在人们启航去寻找爱情之前,这种行为模式就能活生生呈现在眼前;即是说,在人们找到伴侣之前,这个行为模式就可以用作导向,让人知晓事情之重大意义,另外,它也可以让伴侣的缺失被感知到,甚而成为命运。爱情一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空转运行,以一种一般化的寻找模式为导向,这种模式让选择变得较容易,但是对于情感的深度实现可能造成阻碍。正是根植于符码中的意义提升,使得爱情的学习、征兆的阐释以及表示深情的微小信号之传达成为可能;正是符码让差异变得可以被经验,让无法实现的爱情同样激动人心。

《作为激情的爱情》目录:

自由即秩序:卢曼的爱情理论(代译序)
前言
第一章 社会和个体:人格性和非人格性关系
第二章 爱情作为由象征而一般化的交流媒介
第三章 交流可能性的演化
第四章 爱情语义学的演化
第五章 爱情的自由:从理想到悖论
第六章 激情:过度的修辞和不稳定性的经验
第七章 从风雅到友谊
第八章 引导性差异:快感/爱情
第九章 爱情针对理性
第十章 通向个体化的路上:18世纪的酝酿
第十一章 性的纳入
第十二章 不可交流性的发现
第十三章 浪漫主义爱情
第十四章 爱情和婚姻:论再生产的意识形态
第十五章 今日如何?问题和替代方案
第十六章 爱情作为互渗入系统
术语索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