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师时代》简介:
20世纪20年代,一个处在多彩生活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年代,一个一战刚刚结束、纳粹主义正在酝酿的年代,一个德国哲学的黄金年代。
马丁·海德格尔的事业平步青云,并邂逅了与汉娜·阿伦特的爱情。跌跌撞撞的瓦尔特·本雅明在卡普里岛疯狂迷恋上了一个来自拉脱维亚的无政府主义者,也正是这 段爱恋使他自己成为了一名革命者。天才维特根斯坦是亿万富翁之子,他在剑桥被誉为哲学的上帝,而这样的天之骄子却来到了上奥地利州偏远地区担任乡村小学教师,过着完全赤贫的生活。最后还有恩斯特·卡西尔,他在迁居到汉堡中产阶级区的几年前,亲身经历了正在抬头的反犹主义。
本书除梳理了海德格尔、本雅明、维特根斯坦和卡西尔在1919-1929年间的各异的日常生活、情感经历和思想状况,还力求将四位哲人的思想予以对观,展现了他们在面临时代根本问题时各自的回答和应对方式。借助作者出色的叙述,我们在这四位卓越哲学家的生活道路和革命性思想中,看到了当今世界的根源。回望20世纪20年代,既是感悟又是警醒。
—
◆“本书以高超的叙述方式描绘了1919年至1929年间的故事。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本雅明和卡西尔赢得了世界性的重要意义。他们一同绘制出了一幅令人赞叹的精神图景,留下了四种不同的生活轨迹。由此,在二战阴影前后的一段时期里、在一片广阔的视野中,显现出了一幅哲学星座图。”——吕迪格•萨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i)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很难再出现一本这么好的书了”。——Micha Brumlik,《日报》
◆“以令人赞叹的叙述技巧将人物传记和思想史结合到了一起”。——《西班牙国家报》
◆“就如同一部长篇小说,必定引导读者置身于一场极其复杂的讨论之中”。——意大利《共和报》
《魔术师时代》摘录:
一种是数学逻辑语言及其完全抽象的符号,这种语言建立在绝对的明确无二和毫无歧义的基础上;另一种是思维图像的,托寓的以及似是而非的格言警句语言,这种语言图像丰富,充满诗意。维特根斯坦在语言风格方面有着这般执拗,正解释了精密工具的独有特色,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理解正是这件精密工具。原因在于,一方面维特根斯坦作为作者在逻辑计算结构和抽象的符号关联方面受过深度训练——通过他在柏林和曼彻斯特的工程科学学习,以及尤其在剑桥跟随罗素学习。但同样,他"通过比喻",也就是通过隐喻、语言图像和托寓的诗意方法来与他人进行互相沟通的精神特点也一览无遗,赫尔梅娜的回忆录就充分展示了这点,这凸显了维特根斯坦家族的特点。 恰恰这第二种语言使用并不仅是维特根斯坦家族内部的特点。如果说在一战前的欧洲存在着这么一种文化氛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一方面致力于逻辑分析的精确性,另一方面有致力于语言使用的诗化象征,这两方面的特色各有各的不同,但又互为对方的先决条件,而且这两个方面都可以被理解成是追求清晰的同一种生活美学。那么,这种文化氛围就是世纪之交的"维也纳学派"。很明显,"维也纳现代派"的基本观点是,在每个个体语言应用的清晰度、每个个体自身的存在状况和自己的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
《魔术师时代》目录:
第一章 序言 魔术师
第二章 跳跃 1919
第三章 语言 1919-1920
第四章 构形 1922-1923
第五章 你 1923-1925
第六章 自由 1925-1927
第七章 拱廊街 1926-1928
第八章 时间 1929
结语
著作目录
参考文献摘选
后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