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史》自述
这本书⾥的照⽚是从大约六十万张照⽚里选出来的,它们源⾃我多年的收藏。我不是一个职业的照片收藏家,我收藏照片的目的是将它们当做材料用在我的装置艺术作品中,其中一些有趣的意外的照片我会挑选出来,后来越积累越多,于是想将它们编成一本书。
这六十万照⽚基本都是普通中国⼈的⽣活照⽚,孩⼦出⽣,毕业,家人合影,出游留念等等,⼈物姿势和拍摄⼿法都很雷同,很难遇到有趣的意外的活泼的照⽚。尤其解放后的⼀段时间,照⽚的内部结构基本是⼀样的,一万张照⽚⾥最多只能挑选出十张。我挑选照⽚的过程很简单,也很迅速,基本是看一眼被吸引的就会留下。这个过程完全凭借我的直觉。看一眼这个瞬间包含了我的视觉经验对一张照⽚的判断。这些挑选出来的照片时间跨度接近⼀百年,最早可以追溯到⺠国早期,最晚到上世纪九⼗年代末。
我从这些照片里再进行反复拣选,然后编辑,从拣选照片到编辑成型经过了六年时间,这个过程是一个缓慢⽣长的过程,在编辑中我发现这些选出来的照片仍然离不开它⾃身的历史路径依赖,⼆十世纪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变⾰。在这场变革中每个时期人的面貌状态都受着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比如民国时期的⼈就和解放后的人在外貌,服装,气质上有明显的不同,改革开放后,⼈的状态又有了新的变化。各个时期人的状态差异很大,这个变化过程不是缓慢递进的演化,而是在某个时间节点突然的转变,中间的过程很短暂。我在历史路径和意识形态的大框架下,把接近于这个结构的素材一点点的放进去,为了叙述的连贯性我也加进了一些我拍摄的照片。三代人的出生成长是这本书的主要线索,他们的生命度过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本书以三个章节来呈现这个过程。
这些图像承载了中国人的记忆,记忆是构建生活的唯一方法。构建的过程包含了我对历史的想象,想象是认识事实的唯一方法;构建记忆和构建历史都不是完整和严谨的,是一种有选择的想象或者寓言。整个编辑的过程,删除,排序,比拣选占用了更多的时间;一遍一遍的删除,一遍一遍的排序,然后建立符合历史路径的因果性和相关性,或者是建立符合图像存在逻辑的因果性和相关性,围绕着这个因果性和相关性,这本书逐渐有了自⼰的脉络。
蔡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