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在中国》简介:

🫗 一个老外在中国遍访各地名酒的千杯沉醉之旅,四川泸州老窖、贵州茅台、桂林三花酒、绍兴黄酒、山西汾酒、河南杜康……跟随这位外来者的步伐和味觉,重新发现市井小巷里的浓醇酒香和微醺时刻。

🫗 九千年前的贾湖老酒、周朝的禁酒令、唐代诗人的醉酒狂歌,以及白酒进入西方后遭遇的排斥和热捧……从世界的视角,触碰中国酒文化中的各个侧面,发现藏在历史角落中的故事,感受白酒与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密不可分的联结。

🫗 既是一本醉酒游记,也是一本中国文化指南,更是一本写给所有“酒鬼”的白酒品鉴指南。除对各地名酒的辣评,书后还附有“白酒鸡尾酒”调配方法,兼具可读性与实操性。

🫗 2020年国际美食家图书大奖·烈酒类金奖、独立出版商奖金奖,Goodreads评分4.22,亚马逊评分4.7,《华尔街日报》赞赏推荐:“一场奇妙愉快的旅程。”

【内容简介】

从小小的一口啜饮开始,德力踏上了寻觅中国美酒的旅程。

四川泸州老窖、贵州茅台、桂林三花酒、绍兴黄酒、山西汾酒、河南杜康……在走遍大江南北、品饮各地名酒的同时,他也拜访了当地的酿酒师、考古学家、经销商和资深酒友,在酿酒车间、市井小馆、隐秘酒吧和诗歌故事里发现中国九千年酒饮文化的各个侧面,以及酒中蕴藏着的中国人的精神与情怀。

本书是美国作家、白酒品鉴家德力·桑德豪斯的纪实随笔集,记录了他寻访名酒旅途中经历的人与事,也从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呈现了白酒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历史和文化,从祭祀之酒到诗人之酒,从宾宴的酩酊大醉到好友间的小酌,展现了白酒作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如何雕塑中国人的精神图景的,以及又是如何作为一张名片,让世界重新发现古老而又鲜活的中国。

《醉在中国》摘录:

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同美国的接触,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并参加宴会。身为先遣组成员的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亚历山大·黑格(Alexander Haig)在从北京发回华盛顿的电报中警告:“在任何情况下,总统回应宴会敬酒时,都不能喝酒杯里的东西。” 黑格忧虑的不是礼仪。白宫明白敬酒在中国餐桌礼仪中的地位,知道拒绝回应他人敬酒是对主人的极大冒犯,问题是白酒,这种可怕的中国烈酒,会彻底放倒好饮但不善饮的尼克松。 全世界都注视着。与“空军一号”一同来到北京的,是两架载着87名美国纸媒和电视媒体人员的波音707客机。这两架飞机分别被命名为“你好1号”和“你好2号”。为获得梦寐以求的随行记者资格,记者们可谓挤破了头,大牌记者们动用各种手段,力保自己成为同时代媒体人中最先穿越长城的一批人之一。尼克松厌恶《纽约时报》,屡次将这家报纸的几个记者的名字从资格名单中画去,但每次又不得不允许属下把名字加回去。“感觉就像要上月球。”美国电视新闻记者芭芭拉·沃尔特斯后来在纪录片《解析中国:改变世界的一周》中这样回忆。 人民大会堂准备了一场盛大的欢迎宴会,每张餐桌上都放了几瓶茅台酒。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每一场国宴上都可以见到茅台酒:金日成喝过,查理·卓别林也喝过。因为被用来招待贵宾,茅台成了人们宴请时最偏爱的白酒,获得了“国酒”的民间美誉。 “就是在茅台酒的助推之下,大会堂里的气氛热烈高涨,甚至迸出了电火花。”当时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约翰·霍尔德里奇后来回忆说一他过后才知道,那天晚上与自己饮酒的人,正是中国的水利电力部部长。不过,知名电视新闻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使用筷子时出了差错,一颗橄榄直接飞了出去,恐怕也要部分归咎于茅台酒。但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种令人兴奋的酒,记者丹·拉瑟把它比作“液体刀片”。 致祝酒词...

《醉在中国》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上青天
第一章 荒野西部
第二章 300杯
第三章 路
第二部分 酒的故事
第四章 逝者之酒
第五章 仙人之酒
第六章 烈焰之水
第七章 一颗红星
第三部分 千杯之旅
第八章 宾宴之选
第九章 南方之歌
第十章 江南蓝调
第十一章 杏花民谣
第十二章 黄河漫谈
第四部分 警告标签
第十三章 灼人之问
第五部分 有关品鉴
第十四章 再造味道之轮
第十五章 排斥
第十六章 酒吧一席
后记 我们为何饮酒
附录一 中国酒大事年表
附录二 关于鸡尾酒配方
致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