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美学》简介:
法国当代摄影理论经典之作
探讨摄影为何以及如何是一门艺术
全方位呈现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
◎ 编辑推荐
☆ 经典摄影理论著作全新升级
自1998年问世以来,《摄影美学》已在法国再版多次,被译成全球多种语言。第2版更将近二十年间新兴的数码摄影、自拍纳入探讨。
☆ 理论探 讨 与案例分析并存
在这本关于摄影美学的笔记中,作者围绕多位读者耳熟能详的大师之作展开论述:卡蒂埃-布列松、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隆、杜安·迈克尔斯、威廉·克莱因、唐·麦库林、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雅克-亨利·拉蒂格、黛安·阿勃斯、安娜·福克斯、托诺·斯塔诺、曼·雷……
作者更以“研究艺术创作过程”为方法论,不仅审视摄影的成品——照片,亦审视摄影行为、摄影活动,未完结的创作,照片的展示、流通与接受的操作。
☆ 多角度、全方位勾勒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
摄影客体:摄影与真实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为何相信摄影可以“还原真实”?摄影向我们交付了什么样的“真实”?
摄影作品:什么称得上是一件摄影作品?作品如何得以有效呈现?摄影作品如何批判真实、表象以及艺术本身?
摄影艺术: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 从思考摄影,到超越摄影
真实与真实的表象、主体与客体、存在与时间、生命与死亡、艺术与无艺术、创作与技术、碎片与作品、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作者以对摄影的美学思考折射哲学问题,不仅质询摄影与艺术,还质询人类与世界的关系、人类与表象的关系、人类与其自身的关系。
◎ 内容简介
《摄影美学》是一本摄影理论著作。作者的目的在于构建一种基于理性的摄影美学。本书围绕三个主要问题,探讨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摄影与现实是什么关系?摄影作品的特性是什么?为什么摄影艺术处于当代艺术的核心,甚至自身是当代艺术的核心?
◎ 学者推荐
《摄影美学》一书道出了摄影与其他平面视觉艺术的本质区别,并回顾了它因何成为我们这摄个时代zui为重要的艺术媒介作者对摄影自身美学的透彻阐释,对今天因技术进步而面临更影加多元发展的摄影尤为重要。
—— 段煜婷,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创办人
自成一体的法国摄影理论,其背后是坚实的欧洲理论的传统以及主要来自欧洲的摄影实践的美支撑,因此别开生面,迥异于英语书写的摄影理论。从基于照片的生产机制出发,从影像生产过程中遗失与留存的辩证关系开始,深入讨论摄影在当下特别是数码摄影时代的境遇和可能性,展示了摄影理论的新地平线。这也是一本理论和案例水乳交融的摄影理论著作。案例服务于理论的阐述,但案例本身就是理论如何运用和展开的精彩演示,正可让我们一睹法国摄影理论的风采。
—— 顾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这本书将宏大的理论抱负、细腻的作品分析和丰富的历史文献熔于一炉。一种卓越的摄影美学被精心而巧妙地构建出来。这种美学将摄影视作一种踪迹,但是,这里的踪迹曲折、神秘、绵长而幽深。这本书正是对此进行的充满智慧和勇气的追索和探险。
—— 汪民安,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摄影美学》是法国著名学者苏拉热教授耕耘多年的力作。该书置于变化中的时代语境,结合众多案例,以宏阔的视野深入分析了真实与虚拟、客体与主体、“无艺术”与艺术、作品与世界、摄影及其他媒介等与摄影密切相关的关系问题,在此多重关系之中揭示摄影的特性。它将摄影美学定位于遗失后的留存美学,将照片视作不可辨识的主客体及摄影器材综合作用的痕迹和难解之谜的联结。因此,此书并非要提供一个关于摄影的确定性答案,而是启迪读者进行开放性的想象与质询。正如许多摄影作品本身所给予我们的那样,此书将带给我们一段难得的富有诗意和哲思的沉思之旅。
—— 胡斌,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
《摄影美学》目录:
导 言
摄影经历的震荡
作为艺术的摄影.
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
数码摄影
自拍
一种摄影美学的必要性
第一时刻 从真实到摄影
序 章
问题的关键
无法绕开的问题
处理该问题的必要性
第一章 新闻报道摄影的客体:从幻象到创作
1.1虚幻的客体-真实(摄影图片社)
1.1.1相信的理由
1.1.2怀疑的理由:巴特对峙卢斯
1.2不可能的客体-本质(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1.2.1“普遍摄影”(笛卡尔)
1.2.2“万物皆流动”(赫拉克利特)
1.3寻找客体-问题(对同一客体的四项报道)
1.3.1摄影图片社含混不清的客体(热拉尔·尤菲拉斯)
1.3.2客体-问题的四重命运(卡迈勒·德里迪)
1.3.3客体-问题的重复加倍与一分为二(贝尔纳·普洛苏与弗朗索瓦丝·努内兹)
1.4客体-托词的力量(让-皮埃尔·埃夫哈尔)
1.4.1报道-托词
1.4.2面向一种新闻报道摄影的美学
第二章 从肖像摄影客体到普遍意义上的摄影客体:“此曾被摹拟”
2.1肖像客体的编排式呈现(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隆)
2.1.1戏剧化的摄影
2.1.2面向一种肖像美学与编排美学
2.2面向一种“此曾被摹拟”的普遍美学
2.2.1摄影的手法
2.2.2真实的游戏(安德烈·赫尔普克与皮特·蒂尔内)
2.2.3游戏(jeu)和摄影师的自我(je)(杜安·迈克尔斯和威廉·克莱因)
第三章 普遍意义上的客体:不可摄之真实
3.1既非客观主义,亦非写实主义
3.1.1技术及人文层面的限定
3.1.2艺术的限定
3.2问题的核心
3.2.1符号学方法:杜布瓦与舍费尔
3.2.2对问题的哲学解答:康德
3.2.3问题的科学、艺术及美学模式:巴什拉与克利
3.2.4问题被掩盖的原因:尼采
3.3对问题的两种艺术性提问
3.3.1面向一种虚构美学(让-马克·拉里耶)
3.3.2面向一种想象的指示物美学、印迹美学与档案美学(埃尔韦·拉博)
第四章 摄影式客体:摄影性
4.1摄影定性的问题
4.1.1照片的接受条件
4.1.2照片的可能性条件
4.1.3照片的制作条件
4.2摄影的特性
4.2.1摄影性的概念
4.2.2问题的核心
4.3实践-美学结论
4.3.1面向一种选择美学
4.3.2面向一种可能性美学
4.3.3面向一种图像的图像美学以及变化的美学
4.3.4面向一种混合美学
4.3.5面向一种未完结的接受美学
4.4摄影的独特性
4.4.1艺术
4.4.2存在
4.5摄影性美学
4.5.1三重观点
4.5.2未完结美学及接受(吉勒·卡隆)
第二时刻 摄影作品
第五章 从无艺术到艺术
5.1无艺术和艺术
5.1.1对艺术的拒绝(唐·麦库林)
5.1.2从符号到图像
5.2从无艺术到艺术的转移(马克·帕托)
5.2.1照片的美学制造条件
5.2.2照片的技术生产条件
5.2.3照片的美学接受条件
5.2.4面向无艺术的美学
5.2.5摄影行为、摄影活动以及元摄影
5.2.6面向一种摄影的否定美学
5.2.7摄影作品
5.3从匿名到普世(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5.3.1面向一种匿名美学
5.3.2面向一种普世的美学
第六章 作品生成
6.1艺术生成先于作品生成(雅克-亨利·拉蒂格)
6.1.1摄影师与画家
6.1.2面向一种事后的美学
6.2作品生成的未完结性(若热·莫尔德)
6.2.1系统
6.2.2先决条件与艺术的三角
6.2.3一件作品的生成
6.3作品生成的美学及接受者
6.3.1面向一种诗意的美学:布朗肖
6.3.2面向一种想象的美学:巴舍拉尔
第七章 作品和世界
7.1公共的、外在的、非个人的和普遍的世界(黛安·阿勃斯)
7.1.1面向一种悲剧美学
7.1.2面向一种再现美学.
7.1.3面向一种构成美学
7.2私人的、内在的、个人的和独特的世界(热拉尔·穆兰)
7.2.1与艺术作品的接近:胡塞尔理论
7.2.2与世界的接近:海德格尔哲学
7.3美学和摄影
7.3.1风格
7.3.2面向一种“同时性”美学
7.3.3面向一种微不足道的美学
第八章 批判性的作品
8.1艺术与社会:对批判性新闻摄影的重新评估
8.1.1“同时性”的美学和政治
8.1.2调查研究、记忆和相互作用
8.2作品:对现实的批判
8.2.1对广告的批判(安娜·福克斯)
8.2.2对官方委托的批判(托诺·斯塔诺)
8.3作品:对现实表象的批判
8.3.1对电视行业的批判(克里斯蒂安·加蒂诺尼)
8.3.2对电视的批判
8.4作品:对于摄影的批判(克里斯蒂安·加蒂诺尼)
8.4.1批评
8.4.2批评
第三时刻 摄影艺术
第九章 共同创作
9.1摄影与语言
9.1.1相似性、差别以及转移
9.1.2摄影的特性
9.1.3口语-写作,话语与寓言
9.2摄影与文学
9.2.1共同创作的障碍
9.2.2相似性、差异与转化
9.2.3面向一种共同创作的美学
9.2.4书写图像(克劳德·马亚尔)
第十章 转 移
10.1摄影中的转移
10.1.1摄影蒙太奇
10.1.2面向一种转移美学
10.2向当代艺术的转移(文森·贝德格尔)
10.2.1绘画与摄影
10.2.2绘画式与摄影式
10.2.3作为转移阵地的书籍
第十一章 参 照
11.1摄影:作为其他艺术的参照
11.1.1从“暗箱”到摄影
11.1.2绘画的终结
11.1.3面向一种参照美学
11.1.4面向一种视点美学:帕斯卡尔、莱布尼茨与尼采
11.2作为摄影参照物的其他艺术(汤姆·德劳霍什)
11.2.1所谓“造型”摄影的问题
11.2.2对摄影的探索
11.2.3对另一种艺术的需要:面向一种混杂的巴洛克美学
第十二章 记 录
12.1从手段到目的
12.1.1传统的手段
12.1.2自身即目的(曼·雷)
12.1.3当代艺术
12.2艺术的二次方
12.2.1面向一种记录美学
12.2.2面向一种艺术的二次方美学:马尔罗
12.3从艺术摄影到摄影的摄影
12.3.1建筑摄影
12.3.2雕塑摄影(马克·帕托)
12.3.3摄影的摄影
结 语
美学
根基
作品
艺术
摄影
要点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