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文学寻踪》简介:

《海外文学寻踪》为郝岚教授的文学随想+读绘笔记。郝岚十几年来遍访世界各地的图书馆、书店、文学家故居等文学胜地,每每抒发心得并记录于笔下。本书遴选了其中几十篇精品,配以其自绘的插图,是一部文学与艺术、不同文化交相辉映的精彩之作。

《海外文学寻踪》摘录:

“哈佛虽然在比较文学开设时间上没有抢得美国的头筹,但众所周知,美国学派的兴起除去有对法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反抗之外,还有新批评兴起的影响。这一学说1840、1850年代已成为美国大学里文学教学的主导力量,对美国的现代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当然也影响到了比较文学界。事实上,许多比较文学家本人就是新批评派的倡导者、追随者。例如兰瑟姆、韦勒克、沃伦、韦斯坦因等理论家都出身新批评,但是论及理论完善和与批评实践的完美应用,则非艾略特和瑞恰兹莫属。T.S.艾略特于1905年入读哈佛,之后他陆续取得的学位包括哈佛比较文学学士和英国文学硕士。他发表于1917年的新批评的开山之作——《传统与个人才能》早在1934年卞之琳就为《学文》杂志翻译出版。而新批评的倡导者瑞恰兹在1944——1963年任教于哈佛,学生众多,对美国新批评产生重要影响。但在去美之前,出身于剑桥的瑞恰兹就曾多次来中国。20世纪20、30年代访华的西方学者很多,但多数如罗素、杜威的短期演讲访问,像瑞恰兹和燕卜荪师徒二人长期任教于战乱中的中国的,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海外文学寻踪》目录:

序 张德明
自序 : 我的精神“壮游”
美国篇
哈佛大学与中国比较文学
1. 哈佛与中国比较文学“前传”
2. 哈佛燕京学社的桥梁
3. 哈佛比较文学系
学术观察:活力缘何
1. 方法论的共识
2. 跨学科的趋势
3. 如何应对
哈佛周边文学寻踪
1. 街角曾经的女诗人
2. 茱莉亚的厨房
3.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旧居
4. 从厄普代克开始
5. 贝肯街的扎克伯格
6. 瓦尔登秋思
由“彼”及“此”
1. 死亡之光
2. 为自杀正名
3. 生命是一份礼物?
4.“诗人的信念”
5. 逼视自身
稚子西游
1. 一窝全球化的“小鸟”
2.“国际冲突”
3. 学校教育中的美国大选
4.“梦露?我认识她!”
5.“嗓子疼?吃冰棍儿吧!”
欧洲篇
泰晤士南岸的声色伦敦
1. 南岸中心
2. 伦敦“泰特”
3. 偶遇“全球剧院”
美术馆个人小札
1. 伦敦:古典之魅
2. 利物浦:泥土的秘密
3. 曼彻斯特:影像的冲击力
大英文学探踪
1. 想起华兹华斯
2. 贝克街 221 号 B
3. 拜谒莎翁
4. 偶见司各特
不列颠读书记
1. 哈罗德•品特,请脱帽致敬
2. 火车上的戴维•洛奇
3. 约克旧书店的赫伊津哈
流行文化巡礼
1. 向“披头士”行注目礼
2.“中国制造”
3.“鸟感冒”和“牛发疯”
英伦绘笔
1.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2. 剑桥大学殉道圣人堂
3. 剑桥街道
4. 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
5. 莎士比亚出生地
欧陆图说
1. 里斯本大斗牛场
2. 罗卡角
3. 贝伦塔
4. 里斯本的嘟嘟车
5. 打卡贝伦蛋挞店
6. 里斯本的耶罗米修道院
7. 埃武拉的月神庙
8. 人骨教堂的生命沉思
9. 佩索阿和巴西人咖啡馆
10. 辛德拉的雷加雷拉
11. 卡斯凯什海滨
12. 哥本哈根的安徒生
13. 老证券交易所的三条龙
土耳其篇
拜占庭纪行
1. 默念希克梅特
2. 作为第二人生的旅行
3. 啤酒以弗所
精神化的遗存
1. 圣索菲亚大教堂与圣像
2. 黑暗教堂里《最后的晚餐》
《塞莱比游记》与酒文化沉思
1.“雄狮奶”拉克
2. 生命冲动?
3. 还是好战的遗存?
日本篇
子规庵里的朝颜与丝瓜
1. 病床六尺
2. 朝颜谢了
3. 丝瓜虚瘦成一捻
梦二和他的美人儿
1. 竹久梦二美术馆
2. 东洋美学
3. 梦二的“缪斯”们
4. 岸他万喜
日暮里沉思
1. 谷中五重塔与幸田露伴
2. 如厕这事在日本
东瀛速写
1. 东京大学赤门
2. 东京大学安田讲堂
3. 东京大学三四郎池
4. 根岸子规庵
5. 上野五重塔
6. 京都金阁寺
后 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