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小史》简介:

全书共收入瓦尔特·本雅明于20世纪30年代写就的《摄影小史》(1931)、《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绘画与摄影》(1936)和《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1938)4篇论文。其中,《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均为本雅明享誉世界的佳作名篇。作为对摄影、电影的批评实践中的丰碑,它们不仅为人们理解这两个媒介提供了一种全新且富于启发的视角,对尼塞福尔·尼埃普斯、欧仁·阿特热乃至奥古斯特·桑德这样的摄影先驱及他们的美学、技术成就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评判,也极为深入地讨论了摄影、电影与绘画之间纠缠不清、若即若离的关系。

《摄影小史》摘录:

大众想要散心,艺术却要求专心。 对画专注的人整个人投入画中,就像一则中国画家传说所描述的,有位画家刚完成了一幅风景画,随即自我迷失在画中;相反,散心是艺术潜入了大众。关于这点,建筑最足以说明,因自古以来,建筑呈现的是一种以散心和集体方式来感受的艺术品模范,故其感受法则最是具有启发教导性。 从史前时代以来,人类就一直是建造者。过去曾诞生了各种艺术形式,而后又一一消失了。悲剧随着古希腊人诞生又随着他们消失,经过数世纪之后才又以“条规”的古典形式再度出现。史诗往往出现在一个民族新生的时代,到了文艺复兴末期就在欧洲消失了。画幅诞生于中世纪时期,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保证它能永无止境地存活下去。 可是居住却是人类持久的需要,所以建筑毫无萧条的没落的迹象,建筑史要比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更为源远流长,因此我们要了解艺术与大众的关系何在,必不能忽视建筑的运作方式。感受建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可用(可居),二是可观。更确切的讲,感受方式可以是触觉或视觉的。如果只想到像一般游客参观著名纪念建筑的感受态度,便会完全误解了感受的意义。 在触觉方面,其实并没有任何与视觉观看相通之处,因触觉的感受方式并非靠专注而是靠习惯。但就建筑而言,习惯与适应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视觉性的感受,因后者也并非用心专注,而是不经意浏览。可是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感受方式却获得了一种标准规范的价值意义。事实上,在历史的重要转型期,人类感官必须面临的任务向来都不仅仅以视觉渠道为主,即不只以关注的形式为主,反而更需要在触觉感受的引导之下慢慢适应。

《摄影小史》目录:

1 摄影小史 / 001
2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061
3 绘画与摄影—第二巴黎书简,1936年  / 125
4 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 / 157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