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吧,記憶》简介:

「我認為這全在乎一個愛字:你愈鍾愛一段回憶,它便愈加鮮明,愈加奇妙。」

——納博科夫,《如是我見》(Strong Opinion)

四歲那一年,幼年納博科夫已然意識到「時間」的存在。五歲時在一趟長程旅行途中,他初次輕嘗想家的滋味(彼時幼年納博科夫無論如何想像不到,十五年後,當他不得不離開祖國,這淡淡的惆悵將愈加濃烈苦澀)。身為長子的納博科夫生長在富裕的家庭,備受寵愛。童年至青少年生涯,以聖彼得堡的大宅邸和鄉間莊園為場景,孕育著納博科夫這一生最美好的回憶。

和納博科夫一樣能在文字中看見顏色、聽到聲音的母親,常為小納博科夫講床邊故事(聽故事的男孩就像童書中的主角般幸福無憂)。十五歲的夏天,少年納博科夫興奮而顫慄地為母親朗誦生平第一首詩作。納博科夫的父親是法律學者,活躍於政界;他把對蝴蝶的迷戀,連同回憶往事的情懷悉數傳給納博科夫。

第一聲顫音響起,悅耳的旋律變了調。1906年,納博科夫身為國會議員的父親抗議沙皇解散國會而遭監禁。1917年,納博科夫一家從雅爾達港口倉皇逃離(槍聲此起彼落,彈砲險險掠過船身),永遠離開了俄國。

1919年,納博科夫進入劍橋大學;他持續嘗試俄文創作,竭力保全「俄文」這唯一從祖國攜出的資產。1922年,納博科夫以優異成績畢業;早在同年三月,他的父親於一場政治集會上遇害。

其後十八年,納博科夫漂泊於歐陸。他先待在德國,其後移居巴黎。1940年,納博科夫偕妻兒移居美國。晚年移居瑞士,抵達人生的終點。

不只是形體流離飄蕩,精神和情感也居無定所,因為「家」只存在於記憶中(納博科夫想像著:如果拿起電話撥打聖彼得堡家中的電話號碼,能聽到昔日老管家的聲音嗎?)。他在文字中追尋緬懷,使回憶世界分外透澈明亮,彷彿是現實世界的另一個「我」。

母親擱在書頁上那戴著紅寶石鑽戒的手,舅舅悽婉的吟唱,戀人編織的花冠,陽光篩過藤椅在拼花地板上投射的光點,指尖上的蝶翼微香。如果把這一縷縷、一片片細細拼綴,是否就能召回逝去的時光?

《說吧,記憶》摘录:

想象,是不朽和不成熟的人的极顶快乐,应该受到限制。为了能够享受生活,我们不应过多地享受想象的快乐。